坚持城乡统筹 推动转型升级—杭州市农业局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
- 发布日期:2017-03-20 16:26
-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面对灾害性天气频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工作会议和全市设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杭州农业“十一五”发展成果,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重点和举措,立足当前,狠抓落实,全市农业经济稳健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03.05亿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939元,同比增长12.3%,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前三季度农业发展形势和特点
前三季度的农业生产,遇到的困难比想象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增效实属不易。回顾农业生产情况,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产业发展好于预期。主导产业稳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多减少”:
——粮油生产稳中趋减。据调查,全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为240.94万亩,同比减少15.01%,其中春粮39.22万亩,减2.63%,晚稻115.89万亩,减11.17%。因前三季度粮食价格上涨,产值为2.2亿元,同比增11.6%。油菜种植面积59.63万亩,同比增0.95%,产值为2.4亿元,减3.6%。
——经济作物减产增收。前三季度,蔬菜减产20%以上,产值为21.07亿元,增11%;春茶减产13.8%,产值为12.67亿元,增3.3%;春茧减产13.6%,产值为1.98亿元,增19.8%;水果受灾较重,产值为7.87亿元,减0.2%;中药材产值为0.38亿元,增13.1%。
——畜牧生产企稳回升。前三季度全市饲养生猪178.4万头,同比增3.03%,家禽1570万羽,同比减1.12%,产值为29.56亿元,增3.8%。
——水产品种继续优化。名特优水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产值为11.83亿元,增4%;
(二)“两区”建设推进顺利。今年,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任务是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6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8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万亩。当前,“两区”建设开局良好,萧山江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立项建设,5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27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6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正在等待省里批复。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40个,面积12.6万亩,其中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52个,面积6.5万亩。在“两区”建设过程中,注意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围绕“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凸现杭州农业新优势、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统筹编制园区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6 个。二是制订相关政策。协助市政府起草下发了《关于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抓好2010年粮食生产的通知》等5个政策性文件,对“两区”建设的申报办法、考核奖励等作了规定。三是积极推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顺利启动,各级申报积极性高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质量提升,辐射带动全市80万亩晚稻生产,促进增收3000万元以上。设施农业稳步推进,确立了桐庐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等11个市级园区、“雪水云绿”茶园节水灌溉增效等23个设施农业配套项目,先期预拨资金2168万元,加快了建设进度。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面对农民增收困难的严峻形势,今年以来,努力通过四大举措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实施农民增收计划。按照省厅部署,继续围绕提升品质、提高单产等八个方面,落实29项增收措施,前三季度实现增收2.2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亿元)45%。二是项目带动。积极争取省市各级的支持,强化农业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扶持农业产业资金达9774万元,同比增加3034万元,增45%。项目资金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近100元。三是落实补救措施。针对今年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四是优化服务。积极实施领导联系区、县(市)制度。6位局班子领导分别联系13个区、县(市),明确职责,定期、不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半年来,已上门服务5次以上。认真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前三季度,共组织“服务农业、服务基层”下乡活动70余次,有1330人次农技人员参加,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7万余份,惠及农民2.86万人次,服务农业基地183个,服务农业龙头企业72个。
(四)五大行动成效明显。继续实施“产业提升保增长、科技兴农促转型、依法护农重民生、条件建设强基础、培育主体增活力”五项行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一是产业提升成效明显。5000亩叶菜生产功能区、30个商品猪基地层次提升。推广省定水稻主推品种70万亩,主导品种覆盖率60%以上,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80万亩,单季稻“五改”技术80万亩。建德大同镇等10个镇乡被认定为2009年度农业产业状元镇(乡)。二是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基层“三位一体”公共服务组织建设顺利推进,启动并抓好了14个2010年示范性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农业丰收项目结题43个,市级以上获奖21个,新立项41个。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20期,受训813人次。三是依法护农力度加大。“五五”普法基本完成。抽检农业投入品579批次,合格率为94%。规范和整治小农资店(企业)2374家,完成年度计划的99.49﹪。开展“助世博、保安全”等专项行动3次,立案3起。在临安、桐庐等地组织“放心农资下乡”活动2次,接待群众咨询2.1万人,展销农资产品19.8吨。四是农业装备有所提升。全年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任务401家,目前完成计划的73.6%;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37.4万亩,完成计划的57.9%;新增植保、土肥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7个,新建机械化统一防治队26个;新增各类农业机械12300台(套),落实农机购置补贴2594.36万元,受益农户达10636户。五是主体培育活力倍增。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辐射带动农户2100户;新增农业企业78家;47个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推进建设,进展顺利。农业新型主体逐步增多,带动能力加强。
(五)克难攻坚有新突破。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工作力度,重点难点工作有所突破。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有新提高。前三季度,全市共抽检蔬菜、畜产品等六大类农产品1233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7.57%,同比提高0.36个百分点。积极推进追溯管理,追溯范围已从原来的蔬菜、生猪扩大到茶叶、水果和水产品,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杭州模式”初步形成。建成生产环节追溯示范点50个,准出管理示范基地21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43个、绿色食品9个。加强了对进杭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前三季度,全市没有发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二是动植物疫病防控有新进展。前三季度,全市共免疫牲畜口蹄疫338.02万头(其中猪318.85万头,牛3.93万头,羊15.23万头),猪瘟278.56万头,免疫禽流感2207.47万羽,犬类狂犬病18.83万只,畜禽强制免疫密度达100%。构建了以8个专业监测站为主体,35个粮油病虫监测点为辅助的覆盖全市的粮油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市级病虫监测预警点15个,区县级监测网点25个,任务落实率达100%。对柑桔小实蝇、梨枯梢病等重大农业植物疫情进行全年系统监测。前三季度,全市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三是低碳农业有新推进。注重低碳农业的探讨和研究,前三季度,组织低碳农业专题论坛1期,收到论文40余篇,获奖8篇;《农民日报》对我市发展低碳农业作了专题报道。农作制度创新推广顺利,20个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建设。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农村新型能源应用面扩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农业用地逐步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加大,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动植物疫病防控遇到新的情况较多,农业安全生产压力增大。二是农业基础地位不够巩固。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损坏较重;设施装备水平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等能力不足;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广,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基层人员变动较大,在编不在岗的情况比较普遍。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滞后,已建的组织松散,运作不够规范。四是农民增收压力增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产业化体系不够完善,农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提价不增收等现象还将长期存在。这些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予以进一步研究和破解。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2010年下半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沉着应对。按照中央“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围绕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突出“一计划五行动”的工作主线,克难攻坚,努力实现省、市委对农业工作提出的各项任务。具体要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以强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33万亩、93万吨的粮食生产任务。推进140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完善管理办法。抓好5000亩叶菜功能区、30万头商品猪基地建设。继续围绕提升品质等四个方面,落实29项增收措施,确保超额完成5亿元的增收目标。
二是以破解瓶颈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1、因地制宜,巩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科学分析本地区农业产业特色、现有基础、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农业产业强县和状元镇(乡)创建为载体,打造“风情小镇”,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综合体。2、加强调研,努力破解瓶颈难题。要找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瓶颈,深入调查研究,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症结。属政策性的问题,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当好参谋;属技术性问题,要组织专家会诊,科技攻关,先易后难,逐步破解产业“瓶颈”,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3、因势利导,做强农业品牌。要整合资源,打响农产品区域品牌,提高品牌溢出率。要推进绿色生产,努力完成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三品”示范基地建设任务。要扶持重点品牌,加大推介力度,努力培育一批体现杭州特色、具有优秀品质、深受百姓欢迎的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三是以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培育新兴产业。1、重视农业的食品保障和经济功能。积极发展加工农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引导农业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创意农业,逐步引导农业主体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创意、卖概念、卖标准转变。2、重视农业的生活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嫁接杭州强大的旅游优势,整合现有的休闲农业。组织开展农业节庆活动,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深入挖掘杭州厚重的农耕文化积淀,因地制宜构筑农业文化园区,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互动体验、释放压力、栖息心灵的场所。3、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从杭州建设低碳城市的高度出发,重视都市农业在涵养水源、固氮稳碳、净化空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提高粮田补贴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发挥粮田的生态保护功能。
(二)围绕“两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要按照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主动对接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力度,推进“两区”建设。
二是统筹推进建设。萧山江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要根据规划,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层次;余杭、建德、桐庐、临安等地要加快申报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富阳、淳安两地要及时编制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
三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门户网站、农民信箱等多种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发挥“两区”内“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配套技术”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围绕提升能力,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努力改善基础条件。继续抓好3万亩市级中低产田改造示范项目的后续监管工作,完善设施条件;加强对富阳、临安等地6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的指导力度,提升耕地质量;加强新增耕地的后续管理工作,提高地力和管护水平,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产量有保证。
二是全力推进设施农业。扎实推进11个市级园区、23个设施农业配套项目建设。统筹安排,设计好后备项目,推进2011年度项目申报工作。落实“五项制度”(验收否决制、进度月报制、督查告知制、变更报批制、申报审查制),提高建设绩效。
三是着力培育新型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重视新型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工作,尽快改变目前部分专业合作组织松散和运作不规范的局面。引导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农庄、农业公司等生产企业,加强扶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发展产业带动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连接基地、带动农民的作用;扶持一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农业企业,提高带动能力。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47个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建设工作,提高社会化服务覆盖面。
四是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创新农作制度,发展集约农业。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模式,建成20个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控制面源污染,促进低碳生产。建成“肥药双控”示范区15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50万亩;继续推进61个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2.64万亩生态型标准渔塘建设项目。重视新型能源应用,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推广淳安经验,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提高农业新能源利用水平。示范推广新型农机具,淘汰落后产能。确保新增的各类6500台套农机具高效低耗,淘汰落后产能600台套。
(四)围绕农业安全,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重视营造发展环境。加强法制宣传,调研起草《杭州市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条例》;全面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研究制订“六五”普法规划;继续推进“助世博、保安全”农业专项执法行动,强化小农资整治和投入品监管工作。
二是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源头治理。加强对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各环节的管理,指导农户规范使用投入品,杜绝违禁药物。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业主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组织化程度,完善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强化追溯管理。认真总结追溯管理成效,进一步健全监测制度,完善监测程序,扩大监测范围。努力完成3000批次定量检测、10000批次快速定性检测任务。推进生猪等追溯管理工作,确保基地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6%以上。加强对追溯管理结果的应用,对不合格农产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加强协调配合。上下联动,设施共享、责任共担、风险共防、追溯共查,形成杭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高压网,稳步提高在全国37个城市中的质量安全排名。
三是重视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开展秋防工作,确保规模场免疫率达100%;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的防控工作,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加强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重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桔小实蝇、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防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重视检疫工作,强化生猪省际联防,严防死守,尽力减少输入性疫病的发生。
四是重视农业安全生产工作。以农机和渔业安全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努力实现“三个零增长”目标。扎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农机、渔船捕捞作业及运输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不突破控制指标。
(五)围绕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抓好市级14个示范性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建设工作。
二是加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力度。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引进示范推广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新品种;加大对地方性优良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加速开发利用和试验推广;加快对设施农业集成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根据产业现状,结合发展形势,梳理出适合杭州资源环境的新技术、新研究,利用市农科院等有效平台,加快示范推广步伐。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培训高级农技人员500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6000户。继续组织好“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业综合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六)围绕项目带动,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
一是把握立项重点。围绕党委、政府农业重点工作立项、围绕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能立项、围绕破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项目的带动作用。
二是科学编制项目。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按照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和整合项目的思路,科学梳理重点产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分年度研究提出建设计划,使项目成为推进规划落实的重要抓手。
三是加强项目管理。要发挥主体作用、严格建设程序、重视档案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对项目实施绩效良好的单位要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