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计划总结

围绕转型升级 推动科学发展——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以“转危为机促发展、服务三农促增收”为载体,以抓转型升级、促跨越发展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2009年主要工作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应对,强基础,提质量,促转型,优服务,保增长,农业工作呈现五个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今年以来,我们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经济在危机中稳步发展。预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88.84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149.81亿元,同比增长6.4%;牧业产值63.74亿元,同比增长0.1% ;渔业产值32.15亿元,同比增长4%。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3.82万亩,同比减1.67%,总产105万吨,同比减4.95%,实现产值20.98亿元,同比减3.6%,能完成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经济作物效益提升。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57万亩,同比减3.2%,总产值46.89亿元,同比增4.9%。茶叶生产增产增效,总产值为18.2亿元,同比增16.4%。其中春茶总产量11187.5吨,同比增4.5%,总产值13.41亿元,增16.1%;名特优茶产量7438.2吨,增6%。全年饲养蚕种32.9万张,蚕茧产量1.46万吨,同比减18.4%、11.4%,因为平均茧价上升,实现产值3.89亿元,同比增4%。全市水果产值17.35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新发展果树1.19万亩,增长2.4%,其中葡萄,蜜李、鲜桃、杨梅发展较快,占总发展面积的60%。名贵中药材发展势头较好,铁皮石斛面积增长较快。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效益下降。全市存栏生猪484.81万头,同比增5.31%;存栏家禽5124.39万羽,增0.13%;牛羊稳步发展。但综合效益普遍下降。渔业生产趋于稳定。全市水产养殖面积92.59万亩,同比减0.17%;产量18.7万吨,同比增3%;其中名特优产品面积42.24万亩,同比增4.32%。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今年以来,面对出口受阻、农产品价格下行等严峻挑战,我们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围绕提升品质、提高单产、扩大规模、省工节本,落实29项增收措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预计,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761元,同比增长10%,其中来自农业一产的收入比上年增加5亿多元。在收入构成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广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和立体经营模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三)“五大行动”成效明显。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和省市有关推进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我局今年开始实施“一计划五行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产业提升保增长行动。以稳定粮油生产,加强生猪、叶菜、常规鱼等“菜篮子”基地建设为重点,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83个,11.6万亩,功能区亩产量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0公斤以上;建设完善商品猪基地30个、储备应急肉猪32万头;建设叶菜生产功能区5000亩,改造生态渔塘3.5万亩。高标准建成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36个,面积7.23万亩,连接基地5.4万亩,带动农户2.6万户。培育农业创业创新“双十佳典型”发展模式20个,余杭区余杭镇等10个镇(乡)被评为杭州市第二批农业产业状元镇(乡)。开展开茶节、桃花节、枇杷节、草莓节等农业文化节庆活动,推动农业休闲观光活动和特色农产品销售。二是科技兴农促转型行动。完成全市7个区、县(市)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市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36个,实施农业丰收项目44项,有6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7个项目在市里获奖。建成市级示范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站)10家;开展各类科技下乡活动35场次,出动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1798人,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下乡指导293次,发放资料10余万份,惠及农民3.6万人;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00余名,实训农民5万人。三是依法护农重民生行动。开展“绿剑”专项系列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333人次,检查企业2702家,整顿市场29个,印发宣传资料6.9万份,查处案件86起,挽回经济损失88.4万元。完成了市人大一级立法项目《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修订工作;修订《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创建市级“平安农机”示范区1个、示范(乡)镇8个、示范村28个。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渔船安全事故。四是条件建设强基础行动。实施省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204家,市级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45家、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62个;建设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示范面积4.95万亩,肥药双控示范区15个、示范点30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71.14万亩,实施统防统治15万亩。实施中低产田改造5万亩,新建标准农田6万亩。基本完成“一绕四线”沿线临时棚舍整治类项目,“两高”沿线农业景观带建设任务完成96.7%。2009年,我局被市政府评为半山和北大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推进“一绕四线”整治工作得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的重要批示。五是培育主体增活力行动。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7家,全市共达到359家 (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连接市内外基地443万亩,带动农户38万户。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全市累计达149家。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个。
      (四)克难攻坚有新突破。面对资源减少、成本增加、动植物疫病增多等困难,我们积极应对,抓重点,解难点,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上的突出问题。一是资源利用有了新办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规模经营。对7个区、县(市)的22个耕地抛荒现场进行了专题拍摄,并落实责任督促解决。加大了冬季农业的开发力度,力争今年全市冬季抛荒减少50%以上,实现绿色过冬。创新农作制度,推广了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健康养殖、水旱轮作等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了农业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圆满完成由农业部、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9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流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共向钱塘江水域放流各类经济鱼苗1100万尾,《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予以了重点报道。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取得新成效。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为突破口,加强了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管理,基本形成了产品准出、市场准入、检测跟踪、信息公开、溯源管理的监管体系。全市基地生产的粮油、蔬菜、茶叶、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六大类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1915批次,合格率达99.22%;生产基地蔬菜定性快速检测26000批次,合格率为98%;定性和定量监测合格率均高于往年。建成追溯管理蔬菜、生猪生产示范点15个;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示范点25个;宾馆、饭店、团体伙食单位示范点10个。同时,全方位开展生产、流通和餐饮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对近20万批次的3万多吨蔬菜开展检测和信息管理,查处不合格产品307批次,35.26吨,依法作了销毁。同时,对228户不合格产品的生产者,进行了教育、培训和查处。三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取得新进展。抓好了以春、秋防为重点的动物防疫工作,全市生猪口蹄疫、牛羊口蹄疫、禽流感免疫比去年同期提高7.09、13.77、19.98个百分点,全市没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梨枯梢病、柑桔小实蝇等各项疫情普查和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面积比去年下降41.95%。四是品牌建设力度有了新加大。各级农业部门逐步从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传统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国茶西湖龙井被授予“浙江特别荣誉名茶”称号,余杭径山茶、淳安千岛玉叶入选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龚老汉中华鳖(日本品系)良种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国家级中华鳖(日本品系)良种场”称号。建德市获“中国有机茶之乡”、 淳安县获“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五是设施农业建设有了新推进。协助市政府出台了设施农业实施意见,研究确立了设施农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市级设施农业建设重点项目正在申报中。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18万千瓦,新增各类农机具14478台(套)。
      (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推进了作风转变。以“转危为机促发展、服务三农促增收”为载体,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理论学习不断深化。调查研究深入开展,党委班子深入淳安县鸠坑乡、临安市藻溪九里村等地蹲点调研28次,兴办实事12件,帮助解决难题8个。确定20项重点课题开展调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联乡结村工作顺利推进,落实七个对口帮扶项目。服务企业有新突破,局领导先后走访联系企业6家12次,开展咨询活动22场,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0个,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22次,简化企业办事措施11条。行风评议和“公述民评”工作扎实开展,9位处站长在“公述民评”大会上述职述廉,测评结果都在90分以上。认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对我局系统行风建设的测评总体满意的为78%,较好的为22%。二是“五型机关”创建有力。按照省厅部署,我局积极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局先后组织集中学习15次,举办了一期局管干部理论读书班。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在局系统广泛开展了“三问五找”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思路。开展了“我为杭州现代农业破难攻坚献一计”活动,征集到“金点子”38个,提升了局系统干部想大事、谋大局的能力。三是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重视领导干部队伍、行政执法人员队伍、科技人员队伍、年轻干部队伍和老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优化机关作风,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干部素质和管理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分批组织党员干部赴省、市法纪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开展了廉政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开展扶贫促廉活动,局机关副处以上党员干部为126户贫困接对户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6.3万元。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安全问题依然突出,矛盾较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要求高,影响因素较多;动植物疫病呈多发态势;突发性自然灾害增多,应对手段缺乏。二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投入不足,手段不多。转型升级缺乏有效载体,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项目建设小而散的现象一时难以改观。三是农民增收举措效益递减,困难增加。杭州人多地少,通过扩大规模、节约成本等手段已很难带动农民增收。四是为农服务要求提高,压力加大。农业管理部门不仅要指导生产,还要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压力加大。工作中还存在对科学发展观的把握上不够全面,难点工作的推进上效果不够理想,服务职能拓展上办法不多,工作的前瞻性和参谋作用不够到位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于在明年工作中引起重视,努力破解。
        二、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是推进我市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三年项目实施计划”的收官之年。在新的一年里,我市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转型升级促发展、服务三农促增收”的主题,以“一计划五行动”为载体,加快推进都市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实现杭州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主要目标: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争取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 
         ——稳定“米袋子”、“菜篮子”。力争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计划,提升183个11.6万亩粮食功能区、5000亩叶菜功能区和32万头商品猪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发挥其带动生产、调节市场的作用。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要打造亮点,着力创建产业多样、功能融合、科技一流、辐射力广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要提升产业,大力推进规模集聚、一二三产并举、品牌凸显、竞争力强的50条主导产业带建设;要提高水平,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设施一流、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提升蔬菜、生猪质量追溯管理工作水平,抓好水产、茶叶、水果质量追溯工作。新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0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5只。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水平,我市农产品总体合格率在96%以上。 
       ——推进科教兴农。实施20项关键技术、60项科技转化成果;完成“绿色证书”培训8万人次、农业中高级科技人才培训500人;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新增各类农机具6500台套。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完成省、市下达的生态农业建设任务;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0万亩、统防统治7万亩;实施畜禽(水产)排泄物治理及综合利用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项目100个,改造生态型标准鱼塘2.64万亩。 
       ——有效防控动植物重大疫病。加强测报体系建设,完善测报体系,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现“两个100%”;设立常年性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点18个,动植物疫病和水稻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围绕农业部门全年工作目标,2010年重点抓好“一计划五行动”,即实施农民增收计划,开展产业提升保增长、科技兴农促转型、依法护农重民生、条件建设强基础、培育主体增活力等“五大行动”。 
      (一) 围绕农民增收计划,深入挖掘增收潜力 
       重点通过落实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省工节本等举措, 力争2010年全市农民来自农业一产的收入比上年增加5亿元以上。
       一是提升品质促增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优化产品结构,改造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做大做强品牌产品,实现农民增收1亿元。 
       二是扩大规模促增收。重点开发冬季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冬季蔬菜、瓜果、马铃薯等高效经济作物;建设生态牧场,推广桑枝条、畜禽排泄物等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总部农业,实现农民增收1亿元。
       三是提高产量促增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产出水平,深入推进科技转化应用,深化功能区建设,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实现农民增收2.2亿元。
         四是省工节本促增收。坚持种养结合、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经营等模式,推广肥药双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等技术,使农民在运用技术中省工节本8000万元。
      (二) 围绕产业提升保增长行动,切实提高竞争能力
       1、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稳定发展传统产业。继续抓好183个粮食生产功能区、5000亩叶菜功能区、 30个商品猪储备基地建设。推广应用水稻轻型栽培、“五改技术”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190万亩;新发展设施蔬菜5000亩、山地蔬菜面积4000亩。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培育优势特色品种、著名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发展“精品农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畜牧业要着力建设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的优质畜禽商品基地。渔业要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名优品种。蔬菜要选育、开发、推广优新特品种,建设临安、淳安、建德等旱涝保收补淡山地蔬菜基地6万亩。茶叶要巩固、提升、优化十大名茶,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茶传统炒制工艺,开发夏秋茶产品。蚕桑要优化品种结构,建设优质茧生基地产。水果要保护和提升著名传统品牌,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小水果,打造精品果业。中药材要保护杭州优质中药材地方资源,发展石斛等名贵中药。花卉重点发展节日时令高档盆花。
       三是积极开发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休闲观光农业,推出农业休闲观光经典线路,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组织开展开茶节、桃花节、枇杷节、杨梅节、草莓节等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带动农业休闲观光活动和特色农产品销售。
        2、转变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完善农业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提升和集约发展。不断创新农作制度。深化农业创业创新典范创建活动,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健康养殖、水旱轮作、间作套种(养)、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积极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保险融资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和统一服务,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3、提升层次,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强以市场交易、网上销售、产品物流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杭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农业生活文化功能。以农业产业强县强镇和状元镇(乡)创建为载体,推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优势产业规模集聚、三次产业融合,打造一批“规模大、功能全、品质高、环境优、服务好”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引导创建主导产业状元镇(乡)8个。 
        (三) 围绕科技兴农促转型行动,切实提升创新能力
        1、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大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力度,重点引进、选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专用动植物新品种和名特稀品种;加大对农业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加速开发利用和试验示范。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技术研究。
        2、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粮油产业重点加强对超级稻、双低油菜新品种及全程机械化生产、免耕直播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蔬菜产业重点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机化栽培生产技术;茶叶产业重点推广应用质量全程安全控制技术;蚕桑产业重点开展新品种的选育,推广省力化养蚕和方格蔟营茧等技术;水果产业重点推广 “三疏二改一覆”、 水果套袋技术;畜牧产业重点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牧投入品、畜产品质量监测技术研究;水产产业重点推广健康生态养殖、优质种苗繁育。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深化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高级人才500名。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用三年时间对重点乡镇农技站长和重点产业带建设相关农技指导员轮训一遍。组织“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8万人次以上。
       (四)围绕依法护农重民生行动,切实营造良好氛围 
        1、加强农业行政法制建设。开展立法调研,加快完善农业行政法制体系;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管理能力;推进农资经营信用体系建设,查处违法行为,调处生产事故,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建无公害生产基地16万亩,建设“三品”示范基地1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0只、绿色有机食品15只;实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核发食用农产品产地标志卡4000张;加强农产品检测,对六大类农产品定量检测3000批次,快速定性检测10000批次,基地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6%以上。
        3、加强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强化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畜禽强制免疫工作,保障免疫质量;严把检疫关口,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完善外来动物和动物产品备案报验制度,建立植物疫情监测预警网络,测报准确率达90%,推广水稻综合防治面积110万亩,统防统治15万亩,农药减量增效控害65万亩。
       (五)围绕条件建设强基础行动,切实增强发展活力
        1、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重点抓好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动物尸体无害化设施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抓好“一绕四线”高速沿线整治和农业景观长廊建设。建设农业生态示范区10个、示范基地50个、 “肥药双控”示范区5个、改造生态型标准鱼塘2.64万亩。
        2、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努力把标准农田建成吨粮田。建设8个“沃土工程”示范区。实施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工程。新增各类农机具6500余台套。创建1个具有区域特色、产业特点的省级农机化示范区,5个市级农机化示范园区(基地)。
        3、实施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布局,将设施农业由城郊和平原逐步向低丘缓坡、山垅、海涂和中低产田推进。重点建设大棚栽培设施、微灌及配套设施、养殖环境控制设施、养殖喂料系统设施、农产品产前产后处理设施等。开展调研,制定《杭州市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和设施农业配套项目管理办法》,建设10个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40个以上农业设施配套项目。
       (六)围绕培育主体增活力行动,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1、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连接基地5万亩、服务农户5000户。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和生命力。三是发展农业生产企业。引导鼓励工商企业、农村经纪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等从事农业生产开发,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农庄、农业公司等农业生产企业。
        2、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兼并、重组、联合,整合现有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加工流通型为主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着力改变散、弱、小发展格局;扶持引导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一是着力完善公益性服务机构。深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加快培育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培育面向千家万户开展农资、种子、农技、农机、植保、信息、销售、金融、保险等统一服务组织。三是大力发展粮食、农机、植保、土肥合作社,实行农业生产环节统一服务。
        4、着力加强农业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创建活动,加快推进职能转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改进机关作风。继续加强领导干部队伍、行政执法人员队伍、科技人员队伍、年轻干部队伍和老干部队伍等五支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干部培养、考核、任用等人事制度,努力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编辑:
信息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