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计划总结

杭州农业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努力开创杭州现代农业新局面

——杭州农业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

 

一、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6.85亿元,同比增长2.1%;增加值317.37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同比增长8.9%。根据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我市已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一)农业产业稳步发展。过去一年,农业生产保持较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面积、产量实现双增,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62.23万亩、总产64.7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0.2%和1.8%,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考核任务。蔬菜生产保持稳定,总产量同比增1.2%。经济作物总体发展平稳,茶叶总产量2.4万吨,总产值35.2亿元,同比分别增7.53%、14%;水果产量产值双增,总产量71.9万吨,总产值33.8亿元,同比分别增16.0%、12.5%;蚕桑生产量减价升;花卉产量产值基本持平;中药材产量产值双增。畜牧产业降幅缩小,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19.71万吨,同比减12.7%;禽蛋7.8万吨,同比减0.8%;全市生猪存栏109.3万头、出栏肉猪193.9万头,同比减12.0%和17.1%。渔业效益回升,全市水产养殖面积87.3万亩,减0.9%,内陆渔业产量17.28万吨、减0.37%,产值44.31亿元、增4.2%;远洋渔业产量5.2万吨,减29.39%,产值9.58亿元,减19.26%。

(二)保供能力继续增强。扎实推进“米袋子”工程建设,粮食生产面积保持稳定。新建粮食功能区9.6万亩,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83万亩建设任务。攻关田单季稻亩产超1000公斤,创近年最好成绩。大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新建“菜篮子”基地5607亩,提升肉禽蛋奶应急保供基地109个;蔬菜直供直销总量达26.4万吨,同比增10%;菜篮子产品丰富,市场价格平稳,供应数量更加均衡。市级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实施叶菜价格保险、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鲜桃产量保险等8个险种,参保生产主体311户次、2.89万亩,为全市农业生产主体提供2.11亿元保额保障,有效提升农户抗风险能力。

(三)产业优势更加明显。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农业主导产业区域特色更鲜明、优势更明显、效益更显著、布局更合理。在已建成的1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余杭、桐庐、淳安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市级美丽田园体验区20个,美丽农牧渔场20个,省级美丽牧场58个;建德杨村桥草莓、淳安临歧中药材、富阳东洲果蔬、桐庐钟山水果等农业特色强镇初具规模,临安、淳安2个有机农业小镇建设有序推进。各地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产业生产格局基本确立。

(四)农业环境不断优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突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土壤污染三个重点领域,打好农业治污“组合拳”,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治水”、“治气”、“治土”和生态文明创建任务。全力以赴做好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抓好9个涉农重点环境问题的整改,借势借力推进生态农业工作上台阶。规模生猪养殖场100%实现在线智能化监管,实施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1.55万亩、稻鱼共生轮作3893亩、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水槽”14300平方米(130条),设立158个省级和171个市级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点,实现化肥减量2860吨、农药减量107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桐庐县建成全省首批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由点及面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五)安全水平持续向好。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动植物疫病、农机渔船三大安全任务,农业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主的绿色品质农业发展,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19个,新增绿色食品16个、认证面积1.21万亩;创建萧山、建德2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启动桐庐国家级农产品安全县创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新增富阳、淳安2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示范县,余杭、桐庐、建德3个省级农产品智慧监管试点县;开展畜禽水产品“两禁一超”专项整治、农产品安全排雷“百日攻坚”行动,全年生产基地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9.62%,连续6年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动植物疫病防控有效,动物强制免疫密度达100%,植物疫情普查率和处置率100%,全市没有发生大的疫情。农业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拖拉机道路交通和渔船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远低于省、市下达的指标数,未发生一起3人以上死亡的重特大事故。

(六)农业装备逐步提升。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13.3万亩、垦造耕地后续管护示范项目面积0.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86万亩;拥有设施大棚33.74万只,面积40.64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255.7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7%。着力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建设,优化完善杭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全市培育新建市级智慧农业示范项目15个,其中智慧农业示范园区5个;优化完善杭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和叶菜功能区可视化预警生产管理系统,构建完成农业应急指挥系统。

(七)科技推广步伐加快。落实“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到位率和成果转化率。全市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62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330余个,其中省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8个,培育科技示范户3511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3233人。举办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杭州论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杭州模式得到中央农广校和省农业厅充分肯定。实施农业技术合作与种业工程项目。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组织推广一批市重点科技项目、丰收计划、农作制度创新项目,引进推广先进技术120余项。开展新一轮创新农作制度示范乡镇建设,创新农作制度模式40个。

(八)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完成50项办事事项的梳理工作,并全部纳入“最多跑一次”,内陆渔民办事现“跑零次”。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建立健全“一单两库一细则”,正式启动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完善涉农立法体系,重点做好地方性法规《杭州市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的立法修订工作。狠抓法治制度建设与执行,落实重大决策、执法决定、规范性文件、合同合法性审查机制,夯实法治工作基础。强化行政执法,开展“平安护航十九大”、“绿剑”打假等系列执法行动,立案查处违法行为2610起。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资经营单位信用评级分类监管工作,评定农资经营(批发)信用A级单位26家、B级单位12家。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开展“农业法律下乡进村”等系列普法活动,增强法治氛围。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市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有所增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并永久落户杭州,“西湖龙井”茶荣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据《2016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我市综合评分为86.71分,高出全省平均3.6分,位列第三。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口帮扶活动,完成州级农业帮扶项目2个,协助完成特色农业项目4个,与恩施州共同培育打造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现代茶产业园,协同推进两地的茶产业合作共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受资源、生态的双重约束,发展空间受限较多;二是受主体、规模双重影响,产业链不够长,三产融合不够深,发展动能转换还有较大空间;三是农产品供求结构还不够平衡,难以满足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四是农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市农业在保障供给、提升品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任重道远。

二、2018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发展方向,以实施拥江发展行动计划为主载体,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品质农业、智慧设施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强市,确保杭州农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为打造美丽中国杭州样本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1、确保有效供给。巩固提升各级粮食功能区建设成效,稳定全市粮食种植面积,逐步提升粮食产量和生产效益;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深化“菜篮子”基地建设,提高均衡上市能力。

2、确保提质增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增加优质、特色地产农产品供应,促进农旅融合,满足消费升级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全市农业增加值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3、确保农业安全。地产农产品合格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不发生农业生态安全、动植物疫情、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责任事故;农机和渔船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数保持在较低水平,控制在省市指标之内。

(三)工作重点

1、产品供给保障工程。一是稳定主要农产品供应。切实维护粮食安全,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护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59万亩、总产62万吨,新建旱粮生产功能区5万亩,提升市级菜篮子基地3000亩,确保40万头生猪、80万羽肉禽、3000吨禽蛋和4.5万吨水产的应急供应能力,基地蔬菜上市量达32万吨以上。二是满足优质农产品需求。聚焦市民对安全、绿色、健康的优质农产品新需求,集中力量推进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提标改造,建设精品菜篮子基地10个,扩大“千斤粮万元钱”新型农作制度覆盖面,鼓励主体积极通过会展、评比和宣传来提升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三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导市级菜篮子基地在主城区开设基地产品直销点(店),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展点对点配送业务,年直供直销总量达到25万吨以上;鼓励基地开展淘宝、微店、直销配送等新型销售模式,举办“菜篮子产品进社区”和农事节庆活动,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营销成本,为产供销三方搭建了互利共赢平台。

2、现代园区建设工程。一是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以组织实施省“12188”工程为载体,在农业“两区”基础上,围绕规划布局美、产业融合深、主体活力强、绿色体系全、质量品牌优、农科结合紧、体制机制新、综合效益好的要求,通过拓展、提升和创建,力争在3至5年内,建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以上、特色农业强镇10个左右,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和推动杭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二是打造景观农业产业带。按照“拥江发展”战略,在提升完善三大农业圈层的基础上,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园貌景观化、产业高效化”的要求,建设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三产高度融合的主题精品农园,连点成线,形成景观农业产业带。2018年开始,每年建设5个左右主题精品农园,三年初步建成钱塘江流域沿岸景观农业产业带,成为我市美丽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的示范中心和展示窗口,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三是打造美丽牧场杭州样板。在制定杭州美丽生态畜禽养殖4.0新版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畜禽养殖场栏舍基础设施、饲喂设施、空气质量调控设施、疫病防控设施、生产管理数据采集设施等适合智能化操作的升级改造,全面推进现代美丽牧场建设到点到位,力争三年内培育10家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生态牧场,打造现代畜牧业的杭州样板。

3、绿色生态循环工程。一是优化农业生态布局。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为契机,进一步摸清我市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利用情况和污染状况,结合三线划定和多规合一,编制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和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和安全利用。二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实施种植业肥药减量控害,推广商品有机肥18万吨、配方肥3万吨、病虫害统防统治67万亩、绿色防控65万亩,实现不合理施用化肥减量2700吨、农药减量98.5吨;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80%以上、处置率90%以上。三是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实施农田提升工程2.3万亩、标准农田地力提升12.75万亩,持续开展329个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点动态监测,推广桐庐县省级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试点县建设成果,力争农业“两区”土壤清洁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居全省领先水平。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创建,整建制推进淳安县和建德市省级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应用、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等试点创建,力争在畜牧场臭气治理等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

4、品质农业创建工程。一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成果,七个主要涉农区(县、市)实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全覆盖,积极推进桐庐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提高“双安双创”工作成效;提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示范成果,新建4个省级农产品智慧监管试点县。二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推进“标准化+绿色”农业生产行动,强化农产品标准化推广示范,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5%以上。三是发展有机品质农业。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加大以“三品一标”为主的品质农业发展力度,确保“三品”认证率达55%以上,深化有机农业小镇建设,做精、做优临安清凉峰有机蔬菜小镇、淳安鸠坑有机茶叶小镇,引领农产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5、产业优化提升工程。一是促进融合发展挖掘新动能。全面推进美丽农业建设,以促进三产融合、发挥三生功能为重点,加快园区基地向景区景点升级,新建美丽农业乡镇(街道)22个、美丽田园体验区170个、美丽农牧渔场170个,实现农业产品的多元化、多维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二是培育优势品牌提升生产效益。立足我市农产品品类多、规模小、名特农产品丰富的实际,保护利用好优秀地方种质资源,培育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名果、名菜、名畜、名禽,致力打造一批小众化的高档名牌农产品;挖掘整合区域农业资源,集聚和延伸核心竞争优势,做大做强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带动农产品溢价、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升。三是延长产业链增强发展活力。以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为着力点,积极实施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加快推进精品经济作物种植、绿色生态畜牧业、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等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农产品营销、品牌策划、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更好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激发农业生产活力,增加农业发展动力。

6、农业科技推进工程。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构建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农业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及农户之间多层次、多领域、广覆盖的院地合作新机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左右,落实农作制度创新点30个,创新农作制度模式30个,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40项左右,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二是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以三位一体示范乡镇和省级示范性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重点、以市县乡村公共服务为网络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服务智能化、专业化;加大农业新型主体培育力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00名,提升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支持富阳开展“农创客”小镇建设。三是促进农业“机器换人”。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存量和增量结构,全年新增各类农机装备13000台套;大力推进水稻栽植、高效植保、粮食烘干以及油菜栽植、收获机械化,加快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确保水稻机械栽植面积保持28万亩以上,批次粮食烘干能力达6000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推动“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创建省级农业“机器换人”1个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15个示范基地和8个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四)保障措施

1、构建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树立全市农业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围绕2018年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党委政府、兄弟部门的支持,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农业发展。按照市县联动、农财联合、三产融合的思路,成立杭州市现代农业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以农业大项目为抓手,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精品景观农业产业带、美丽生态牧场示范点,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要求,充分发挥市、县两级“菜篮子”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补齐工作短板,落实考核任务,争取在首个国考期中取得好成绩。

2、强化产业提升的政策支撑。继续加大稳粮保供和质量安全等民生基础工程的扶持力度,持续推动政策性保险惠农护农,围绕集群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强化政策支撑保障,着力打造农业产业新的增长极。市级农业、财政部门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大项目建设,对于区、县(市)政府力推主导的、申报省级以上的竞争性项目,如余杭、桐庐、淳安、建德等地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纳入市级现代农业大项目扶持范围,给予配套资金扶持、跟踪服务,以一流的标准优化产业发展服务环境,力争成为我市农业全域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区、县(市)农业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争取同级财政支持,加大政策宣贯力度,进一步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细化、实化,切实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推动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落地生根。

3、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排查堵点、难点、盲点,破除思想桎梏、技术壁垒、体制障碍,确保全市农业事项“八统一”,着力打破“信息孤岛”、推进数据共享、实现办件提质提速,打赢农业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硬仗。围绕我市农业工作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农业地方性法规规章立、改、废谋划的超前性、主动性,并着力将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规章,努力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治农、强农、支农、护农法规规章体系。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理顺执法监管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扎实做好“平安农机”、“平安渔业”等建工作,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管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为重点,开展好“绿剑”等系列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业普法教育,依托“干部学法用法”、“农业法律下乡进村”等有效载体,提高农业干部法治能力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守法用法意识。

4、夯实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围绕事关杭州农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指标,巩固G20峰会保障和中央环保督察迎检等重大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建章立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告知、问题即查即改、巡查检查督查、信息及时报送等制度,确保“粮食安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制”、“生态文明目标责任制”、“平安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完善涉农专项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项目管理办法,加强中期考评和绩效考核,强化评价结果在因素法分配中的应用,提升支农项目实效。着力破解农业生态和安全保障监管难题,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和抽查,加强生态环保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与隐患排查,整合秸秆禁烧、农产品质量安全、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等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化、常态化巡查机制,筑牢农业安全防线,夯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制度基础。

5、打造担当有为的农业铁军。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切实加强全市农业系统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各行各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事业,打造一支懂农业有担当的农业铁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开展学习王一成同志先进事迹、做“一懂两爱”农业干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对标先进、见贤思齐,争做现代农业的推动者、振兴乡村的实践者和农民增收的助力者。提升农技服务能力,实施联系基层、联系农业主体系列活动,组织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开展定点联系、推广服务、科研攻关,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组织千名农业干部、农技人员“五联五送”服务,形成长期联系服务机制。提升农业宣传能力,加强新闻发言人、信息员队伍建设,大力宣传杭州农业发展成就、推介杭州农业亮点、讲好杭州农业故事。鼓励支持大学生、科技人员等多种新生力量参与农业创业创新,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思路、新活力,推动我市农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编辑:
信息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