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技交流

2018年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连载四)

四、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规划缺乏

当前,新思想、新战略、新部署对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要素条件提出了新要求,虽然国家和部分地方政府都对稻渔综合种养提出了政策支持,但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布局的整体规划还跟不上产业快速发展需求。难以保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与地方其他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产业发展;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很难形成产业聚集,发挥集聚效应,真正提高产业竞争力。一些地区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完全不顾自身发展能力,在对稻渔综合种养本身特性认识不够、研究不深,在地区发展能力与产业发展条件不匹配的情况下,简单复制,强行推广,重复建设。

(二)基础建设水平欠佳

配套田间工程技术是传统稻田养鱼向稻渔综合种养跨越的重要革新技术,但由于现代化、标准化的田间工程投资大,受资金限制及部分地区国土部门管控,目前,开挖简单的沟坑仍在稻渔综合种养工程中占主流,稻—鳖等对稻田工程化技术要求高的模式发展受到局限。

稻渔综合种养由于田间工程和茬口衔接等问题,对稻田机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尚没有开发出与稻渔综合种养相配套的农机,因此,部分稻渔综合种养田块甚至放弃水稻机械化收割,不符合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是智慧农业的标志,物联网技术在部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得到应用,但应用面积仍不够广,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使用更少。

(三)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从全国情况看,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方兴未艾相比,稻渔综合种养基础理论研究仍不足。一是种业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与多样的养殖对象和模式相比,专门的水稻品种和水产品种严重缺乏,调查农户中64.2%的人表示需要新品种。二是稻田生态理论研究不足,生态管理技术缺乏创新。

尽管稻渔综合种养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但仍存在小范围病虫害发生,目前的“生态”仍停留在模式上,生态管理不够规范,防治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缺乏总结和创新。三是缺乏不同模式生产优势的理论解析,模式稳定性不足。新模式新技术更多停留在经验水平,由于缺乏理论指导,新模式缺乏稳定性。

(四)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从全国情况看,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经营分散,10亩以下的农户占15.0%,10~50亩的占22.0%,50亩~100亩的占11.0%,100亩~500亩的占33.0%,500亩以上的仅占20.0%。组织化程度不高,87.5%的农户没有参加合作社或协会,市场博弈能力差。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意味着养殖所需资源分散、集中度不够,难以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形成合力,对稻田养殖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等均构成制约。另外,田块面积越小的农户,稻田开挖池塘面积越容易超出标准,偏离以渔促稻、生态环保的发展方向,不符合标准化发展趋势。

(五)从业者专业素质不高

稻渔综合种养是系统工程,其中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属于两个不同的技术工种,能否既掌握养殖和种植技术,又使不同配套技术有机融合,是对稻渔综合种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也关乎稻渔综合种养的成败。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稻渔综合种养职业农民严重不足,一是传统水稻种植从业者对水产养殖接触少,对鳖、蟹、泥鳅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知识尤其匮乏,缺乏必要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术。二是水产养殖单位,重水产轻水稻,缺乏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难以保证综合效益。三是经营生产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和知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产品安全控制能力不足。

五、发展建议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成本的“地板”、资源环境的“紧箍咒”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稳粮增收面临新的挑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能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既破解了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能解决了渔业“要空间”的问题,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好模式。目前,全国稻田面积4.5亿亩,保守估计其中15%以上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针对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以粮为主,工程化发展;生态优先,标准化发展;提质增效,规模化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化发展”原则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在全面分析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推动制定一批国家、地区或企业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确保产业有序发展。争取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补贴范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稻田养殖基础设施建设、苗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简化申请审批手续,为稻田养殖户获得资金支持创造便利。

(二)强化技术集成创新与标准宣贯

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平台优势,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和联合协作机制,针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快主导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加强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宣贯,加快推动稻—蟹、稻—鳖、稻—虾、稻—鲤、稻—鳅等模式标准的研究制定,确保模式发展不走样。

(三)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和经营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优势,积极构建与产业化相关的技术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苗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经营主体,试点开展水产养殖互助保险,不断提升产业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稻渔综合种养产地环境和产品检验检测。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加工、销售等全过程信息化,建立可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积极培育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牌化经营,形成区域性的优势产业。

(四)加强培训示范和融合发展

整合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搭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经验交流平台,促进新型综合种养模式、稻田养殖技术、用药技术、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和苗种等信息的交流传授和示范推广。做好国家级和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国示范推广一批先进技术模式。挖掘稻渔综合种养“接二连三”功能,在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促进产业融合,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渔业、旅游业有机结合,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现代田园综合体样板。

(五)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和品牌创建

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和所发挥的重要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争取上下认可、多方支持。总结宣传各地涌现出来的好模式、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宣传推介稻渔综合种养公共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产业品牌价值,扩大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米、水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编辑: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