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技交流

黄瓜靶斑病的识别及防治方法

黄瓜靶斑病是由黄瓜靶斑病菌--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近年来它已成为危害我市设施黄瓜的重要病害,给黄瓜生产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生产上常按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用药,防治效果较差,危害损失较重。现将此黄瓜靶斑病的识别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识别方法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偏褐色,中央略灰白色。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因靶斑病用肉眼看时,易与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混淆,现介绍一下区别方法,以便对症识病。

  1.与黄瓜霜霉病的区别: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处明显,并且病斑显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的叶片正面褪绿或发黄,病斑平整,明显受叶脉限制。

  2.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黄瓜靶斑病的病叶两面色泽比较相近,当空气湿度较大时,叶片上着生灰黑色的霉层;而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叶一般为白色,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菌膜,两面均无霉层。

    二、防治措施

  由于靶斑病不易识别,发病后对生产造成的损失较大,因此对该病害应加强综合防治。其主要防治措施有:

  1. 采取健身栽培方式,有效地改善黄瓜生长环境,避免土壤盐渍化,选用抗病黄瓜品种,基肥可增加使用复合有机肥,追肥应尽量使用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黄瓜种植过程中,要及时摘除病株中下部发病严重的叶片,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减少初侵染菌源,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3.加强栽培管理。因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发病,阴雨天较多,或长时间闷棚、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等均有利于发病,所以要合理控制浇水量,不宜一次浇水过多,以防湿度过大。浇水要尽量避免大水漫灌,可采取滴灌等方式;注意通风散湿,降低棚内湿度。

  4.如有条件,提倡与非瓜类蔬菜进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发病率。

    5.药剂防治。可选用咪唑类杀菌剂咪鲜胺、氟菌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二甲酰亚胺类药剂异菌脲以及喹啉铜,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次,病害严重则可将间隔期缩短为4~5天。应注意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多,黄瓜靶斑病的耐药性也会逐步加强,一种配方很难将其控制,故在施药过程中,可选用几种配方药交替使用。


编辑:监测预警科
信息来源:杭州市植保土肥服务总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