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技交流

温带型甜玉米金银208促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 特征特性

‘金银208’是上海华耘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早熟黄白双色超甜玉米单交种。其母本‘HL126’系该公司1995年利用自有的15个超甜玉米材料组合群体,经连续12代自交并同步测配后选育出的黄色优质甜玉米自交系;父本‘M1835’系1992年将引进的墨西哥白色甜玉米地方品种导入了自有的高品质纯黄甜玉米自交系,经8代自交并同步测配后获得白色甜玉米自交系;2004年测配成杂交组合,经多点试验试种表现优异,定名‘金银208’。该品种在2015年浙江省甜玉米生产试验中,平均每667 m2鲜穗产量877.4 kg,比对照‘超甜4号’减产2.9%。春播生育期(出苗至采收)81.3 d,比对照短6.6 d。苗期耐低温、耐荫、耐湿能力较强。植株生长势较强,根系发达,株高147.1 cm,穗位高28.7 cm,双穗率14.8%,空杆率0.0%,倒伏率0.0%,倒折率0.2%。商品性好,果穗锥形,籽粒黄白色,穗长18.1 cm,穗粗4.5 cm,秃尖长1.1 cm,穗行数14.4行,行粒数32.6粒,单穗重208.1 g,净穗率72.1%,鲜千粒重346.9 g,出籽率70.2%。品质佳,总糖含量33.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3%,生食鲜甜可口,皮薄无渣,水分多,蒸煮风味更佳。该品种抗倒伏,抗大小叶斑病,适合江浙沪地区春季促早栽培及以北地区春季栽培。

2 栽培技术

2.1 田块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排灌方便、酸碱适宜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

2.2 隔离方式

露地栽培方式,附近有种植不同类型、不同颜色的玉米时,应进行隔离种植。可采用屏障隔离,利用山岗、森林、房屋等自然屏障或大棚设施进行隔离;在没有屏障隔离条件时,可采用空间隔离,同期播种隔离空间在500 m以上;在没有屏障隔离或空间隔离时,需采用花期隔离,不同品种花期错开20 d以上。

2.3 播期选择

该品种生育期短,授粉期花粉耐高温能力弱,宜优先选择保护地促早栽培。一般大棚促早栽培1月中下旬~2月上旬播种,小拱棚栽培2月中下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3月上中旬播种。

2.4 播种育苗

推荐育苗移栽。大棚促早栽培和小拱棚栽培必须采用育苗移栽。

2.4.1 种子处理

播前精选种子,选晴天晒种1 d~2 d,以增强种子活力,有利于全苗。用种子重量40%的温水(35 ℃)拌种,以种子吸干水为止;或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1 h~2 h,提高出苗率。包衣种子不宜浸种。把经拌种或浸种的种子摊成2 cm厚,覆湿布保湿,置于25 ℃~28 ℃恒温箱催芽60 h,每天洒适量清水2次~3次,挑选已露白的种子播种。

2.4.2 苗床准备

选择避风向阳、排水良好、田面平整、靠近大田的田块作苗床。苗床以宽150 cm~160 cm、深10 cm~15 cm为宜。大棚促早栽培宜采用电热增温育苗,在苗床表土下2 cm~3 cm铺设地热线。

2.4.3 穴盘育苗

用进口泥炭和珍珠岩按照3:1配比充分混匀,或因地制宜,自行制作育苗基质,要求疏松、保肥、保水、营养完全。选用50孔或72孔穴盘,将配制好的基质装盘压实刮平,松紧度适宜,一穴一粒播种,覆基质,厚度为0.8 cm~1 cm,浇透水。

2.4.4  苗床管理

大棚促早栽培宜采用大棚加小拱棚育苗。当苗床温度<10 ℃时,在小拱棚或大棚膜外覆盖草帘或无纺布保温;当苗床5 cm深地温<8 ℃时,用电热辅助增温;当苗间温度>30 ℃时揭膜通风,先揭大棚裙膜,后揭小拱棚侧膜,最后整个小拱棚撤膜;移栽前2 d~3 d,日揭夜盖,通风炼苗。苗床内水分“前促后控”,表土发白时,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喷淋浇水。

2.5 定植

定植前7 d~10 d,结合整地施足基肥。该品种因生育期短,为保证植株生长养分充足,须重施基肥,以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1000 kg、三元复合肥50 kg为宜,并盖好地膜。当苗龄22 d~25 d,苗长至三叶一心时,选晴天定植,定植时大小苗分开,大棚促早栽培每667 m2定植2600株~2800株;其他栽培方式每667 m2种植3000株~3200株。

2.6 田间管理

2.6.1 肥水管理

在大喇叭口期结合培土施攻穗肥,每667 m2施尿素、复合肥、硫酸钾各15 kg,大喇叭口期到成熟期要确保水分供应充足,遇干旱需及时灌水抗旱。

2.6.2 除蘖疏穗

该品种有分蘖特性,打杈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要打2次以上,第一次在开始长出分蘖时进行,7 d~8 d后再打一次,在6叶期~8叶期及时除去所有分蘖;在吐丝期只保留最上一个雌穗,操作时尽量避免损伤主茎。

2.6.3 辅助授粉

促早大棚栽培由于棚内通风不良和无昆虫自然传播花粉,需在上午9:00~11:00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果穗商品品质和产量。

2.7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病害重点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锈病等。防治大斑病和小斑病可在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WP)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WP)1000倍液喷雾,每7 d~10 d喷一次,连续喷施2次~3次;防治纹枯病可在茎杆基部用5%井岗霉素(AS)300~500倍液或24%噻氟酰胺(SC)1500倍液喷雾;防治锈病可在发病初期用25%嘧菌酯(SC)1500倍液或70%代森联(WDG)700倍液喷雾,每7 d~10 d喷一次,连续喷施2次~3次。

虫害重点防治地老虎、蚜虫、玉米螟等。防治地老虎可在幼虫盛期每667 m2撒施1%联苯•噻虫胺(G)3 kg;防治蚜虫可用20%啶虫脒(SL)2000倍液或10%吡虫啉(WP)2000倍液细喷雾;防治玉米螟可用240 g ▪L-1甲氧虫酰肼(SC)2000倍液或5%氯虫苯甲酰胺(SC)2000倍液灌芯或以心叶为主交替喷雾。从吐丝至采收时间较短,吐丝后严禁用药,以确保青苞质量和食用安全。

2.8 适时采收

在吐丝后20 d~24 d采收,以花丝变褐、穗顶籽粒乳熟为最佳采收期,此时籽粒充分膨大饱满、甜度高、水分足、色泽亮丽。采收后尽快上市,以保证果穗品质和口感。

编辑:杭州市种子总站
信息来源:杭州市种子总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