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技交流

桑螟在果桑上的为害特点和防治技术

果桑产业是种植业的一个新兴产业,经济效益高,相关的产品丰富,市场前景广阔。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为鳞翅目螟娥科昆虫。作为桑园的主要害虫,桑螟在我国除新疆外其他省份均有发生。近年来桑螟频繁发生,桑树遭桑螟危害,经济损失较大。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l0mm,翅展20mm,体茶褐色,被有白色鳞毛,呈绢丝闪光,头小,两侧具白毛,复眼大,黑色,卵圆形,触角灰白色鞭状。胸背中间暗色,前后翅白色带紫色反光,前翅具浅茶褐色横带5条,中间l条下方生1白色圆孔,孔内有1褐点。后翅沿外缘具宽阔的茶褐色带。卵长07mm,扁圆形,浅绿色,表面具蜡质。末龄幼虫体长24mm,头浅超色,胸腹部浅绿色,背线深绿色,胸部各节有黑色毛片,毛片上生刚毛l2根。蛹长11.0mm,长纺锤形,黄褐色。胸背中央具隆起纵脊,末端生细长钩刺8根。

2、为害特点

在夏秋季,桑螟12龄幼虫啃食幼嫩桑叶,严重影响其生长,并出现畸形,3龄后的幼虫则将叶片卷起或将2 片桑叶重叠后藏在其中啃食叶肉,留下的叶表皮和叶脉看上去像叶片上的天窗。发生严重时,往往导致整片桑园叶枯色黄。

3、生活习性

桑螟在浙江省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桑树枝干裂隙等处越冬,第二年春末化蛹、羽化。卵多产于枝梢叶背面,沿叶脉处产卵23粒。一头雌虫平均产卵近200粒,卵期57天。设施栽培条件下5月份第1代幼虫开始为害果桑,露地栽培条件下6月份开始为害,以后约每月发生1代。桑螟对气候十分敏感,幼虫孵化期受温湿度影响很大,桑螟卵孵化最适湿度为70~90%;在平均气温20℃左右,桑螟上一代到下一代增长培数为11.3倍,均温25 ℃37.1倍,30℃以上为7.1倍。因此,夏、秋季多湿利于虫卵孵化,为害重。天敌有广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守子茧蜂等。

4、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根据桑螟以老熟幼虫越冬特性,冬季整枝,剪去枯枝,带出桑园及时烧毁,并做好桑园清洁工作,减少越冬场所;用束草或堆草诱集越冬老熟幼虫。利用低龄幼虫有群集习性,摘除桑叶,带出桑园统一处理;利用3龄后幼虫有折叶和叠叶习性,随时捏杀幼虫或摘除虫叶,集中处理。

理化诱控:桑螟性信息素、桑螟食诱剂和杀虫灯诱杀相结合,诱杀成虫,控制桑螟的发生基数。

化学防治:目前生产上仍以药剂防治为主控制桑螟的危害。在低龄幼虫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三龄卷叶后防效较差,注意安全间隔期的控制。如同时采叶养蚕还需注意药剂对蚕宝宝的毒性,采用残毒期短的药剂,同时分区划片轮治,先试后喂,防止家蚕农药中毒。

编辑:监测预警科
信息来源: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