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区县动态

萧山加码“清廉村社”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近年来,萧山区深入贯彻省、市清廉建设的部署要求,始终坚持把清廉村社作为清廉萧山建设的基础阵地和重中之重,坚持上级要求和萧山实际并重、传统有效举措和现代创新手段结合,聚焦村级“三小”工程管理,提升“数字化”加码,打通村务清廉“末梢”,全力推进 “清廉村社”2.0版本更新。

技术加码,从“付现金”到“无现金”升级。一是聚焦风险点,筑牢权利箍。村级集体资金管理是加强村级“三小”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实施村出纳代理制以来,全区集体资金侵占挪用、涉农资金发放虚报冒领等“现金付”方式违纪违法案例仍有少量发生。针对这一问题,该区关口前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下发《关于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管理推行村级“无现金收付”的若干意见》,在源头做好风险把控。目前,全区22个镇街421个行政村社已实现“无现金收付”全覆盖。二是聚合二维码,创新收款渠道。在银行转账收款基础上,创新扫码收款,由开户银行提供扫码支付收单产品,为全区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一个集支付宝、微信、银联二维码、手机银行等支付功能于一体的聚合二维码,交款方通过手机扫码支付成功后,资金直接缴入该二维码绑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结算账户。自2020年7月份实施“无现金收付”以来,全区村级资金总收入29250笔,金额29.77亿元,其中现金收款金额仅占总金额的0.37%。三是扩大覆盖面,实现痕迹追溯。扩大村级转账支付覆盖面,规定1000元以下村社日常办公费用、用于慰问等确实无法通过银行转账支付的,经村股份经济联合社董事长审核同意后可以现金支付,其余村级支出均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拨入相关当事人银行账号,实现痕迹可追溯,实现收支逐笔监管,防控了廉政风险,方便了村民生活。

数字加码,从“码上知”到“码上治”转变。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科技支撑已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助推器和鲜明标志。一是“码上知”打底,确保信息公开。该区系统梳理绘制48条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图,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通过网页二维码集成、微信公众号推送、朋友圈公开等形式,实现“一码在手、村务尽知”,村民只需要手机扫一扫即可随时随地查看村务公开。涌现了像义桥镇微信“治”村、浦阳镇灵山村“乐水灵山·青清家园”智慧平台、闻堰街道老虎洞村“五福临门”集福牌这样各具特色的示范建设模式。二是“码上治”赋能,功能持续放大。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系统集合村社概况、清廉制度、三小公开、重大事项公开、清风文化、意见反馈等“码上知”版块,加入“码上督”、“码上办”元素,放大数字“治理”功能。探索定期提醒、数据比对、实时预警等“码上督”监督方式,群众诉求渠道进一步畅通,群众信箱、“码上”投诉评论、“码上”廉情直报等线上线下平台,让群众诉求“一键直达”。问题办理分级分类,村社也可及时将办理情况或答复通过“码上”平台线上反馈。

制度加码,从“线下管”到“线上管”并驾。一是探索小型工程“线上线下”监管模式。村级小型工程项目由于没有纳入镇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存在直接发包、违规转包、违规拆分等问题,给村干部腐败提供了土壤,也容易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此,创新试点“清风亮晒台”等村级小型工程监管平台,与线下相结合实现小型工程的全要素公开、全流程公开和全方位监督,大大提升了工程决策科学性和群众的满意度。二是破解小型工程管理中途难题。下发《杭州市萧山区村级小型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从项目决策、施工方确定、合同签订、施工监管、竣工验收、工程款支付、公开及归档等七个方面,对村级小型工程的管理流程作了详细规定。同时,为解决基层反响较大的村级小型工程程序过于复杂、耗时长、招标费用多等问题,把提交股东代表会议讨论的工程限额从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公开交易的限额从原来的1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各镇街在限额内自行制订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小型工程规范化流程。在全区范围内推行村级小型工程施工方年度“目录库”“工匠库”管理办法,今后村社范围内不公开招投标的村级小型工程通过“明标抽签法”确定施工方,促进了流程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降低基层群众信访发生率。

融合加码,从“前中后”到“一盘棋”放大。在清廉村社推进过程中,区农业农村局因村制宜,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有机载体,在规划、设计、建设、提升等“前、中、后”过程中,做深与“清廉村社”的结合文章,全力打造“清廉村社”示范村建设,全面激活基层清廉“一盘棋”细胞,确保“美丽乡村建到哪里,清廉建设融入到哪里”。一是融合“景观+清廉”。2020年,全区第二批40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第三批64个区级美丽乡村提升村正在有序开展施工。在美丽乡村景观节点设计和建造时,通过文字、图画等形式,把清廉因子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让清廉建设融入到群众的生活感知中。二是融合“文化+清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挖掘清廉文化、历史典故,通过历史传承的形式,让清廉文化更加具有历史的浓厚感。如进化镇大汤坞新村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印纹陶之乡,汤寿潜故里”,已成为美丽乡村文旅融合的典范。三是融合“制度+清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把体现公平正义和传统美德的理念,融入到村规民约当中,使乡村治理更加和谐。通过继续打造一批可学管用、富有特色的示范村社,全面激活基层清廉细胞,营造崇廉倡廉促廉的良好氛围。目前已建成河上镇凤坞村、浦阳镇灵山村、衙前镇凤凰村等一批清廉文化浓厚、可看可学的示范村。

信息来源: 萧山区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