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杭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修改稿)


杭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市农业农村局

(征求意见修改稿

 

、发展的背景与形势

(一)现状基础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率先建成,农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小康提前实现,在全省全国率先进入了农业基础大稳固、乡村产业大提升、美丽乡村大变样、数字乡村大突破、城乡区域大融合、农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农业现代化基础稳固。农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突破501亿元,优势特色产业产值比重达78.2%,建成粮食功能区81.04万亩、高标准农田**万亩、菜篮子基地**,形成一批如临安天目山宝、建德草莓等知名公共品牌。余杭大径山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淳安临岐镇、建德杨村桥镇创建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8个,“菜篮子”国考获优秀等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2、新兴产业活力强劲。培育形成了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截至2020年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经营总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18.5%,实现5年翻**番,全市乡村旅游接待7153万人次;建成电商专业村230个,累计销售额165亿元。深入实施“两进两回”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32家、家庭农场3439个、农创客4300余名。

3、美丽乡村领跑示范。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建成A级景区村庄1059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224个)。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创建省级示范乡镇56个、精品特色村99个、美丽乡村风景线50条,市县两级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1048个,全市覆盖率达54%以上桐庐县、临安区、余杭区、富阳区建德市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美丽城镇省级样板17个,污水、垃圾、公厕三大革命实现全覆盖

4、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8700元,比2015年增加12981元,年均增长8.5%;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7000元,实现五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5年的1.879:1缩小到1.774:1。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6%、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91.6%,率先实现低收入生活保障城乡同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总收入达到3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

5、乡村善治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全面加强,高质量完成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合社社长一肩挑目标任务;建德市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创建。市域社会治理“六合塔”体系向乡村基层不断延伸,累计建成浙江省级善治示范村298个;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75个,实现了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基本形成了“德治、自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6、农村改革走在前列。全面完成全市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临安区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为全国典型。农村股社改革不断深化,江干区、临安区、桐庐县、建德市先后列入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江干区“股社分离”改革和临安区产权制度改革获农业农村部发文推广。整乡镇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发展获“中国三农十大创新奖”,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入选全国12个村级典型案例。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我市成功列入全国首批数字乡村示范市创建,临安区列入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不断完善,生产、供销、信用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7、城乡区域一体化加快推进。深入推进交通、旅游、科技、文创、人才和现代服务业“六大西进”,深入实施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行动,有效推动城区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不断深化,形成了抱团物业、产业飞地等经济发展新模式。累计向西部县(市)提供协作资金35.241亿元,实施协作项目1489个,完成产业转移项目492个、投资额294.17亿元。“联乡结村”帮扶资金10.13亿元,帮扶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机遇与挑战

进入“十四五”时期,杭州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活力共生。“三农”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将全方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和环境建设;全省建设“重要窗口”与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示范省为杭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契机;“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发展导向将极大推动我市乡村数智化进程。

面临的挑战在于:一是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还比较薄弱,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日益趋紧,强基保供压力不断增大;二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集体经济消薄、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后劲不足;三是城乡融合的短板依然存在,东西部城市之间、城中村与城郊村之间、农村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四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亟待进一步探索,杭州市持续领跑示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十四五”农业农村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和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数字赋能为动力,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强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提质、城乡区域融合、乡村善治推进、改革创新赋能“六大行动”,在全省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城乡融合新示范和数智乡村新标杆,“重要窗口”建设中展现“三农”头雁风采。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落实“三农”重中之重。全面落实重中之重地位、“四个优先”方针,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杭州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农业农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两山”加快转化。把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和各领域,倡导绿色高效生产生活方式,集约利用发展空间。健全两山转化?换?”机制,率先以全域大花园建设打开“两山”转化通道,宽视野决策,大区域统筹,小单元作战。

——坚持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集成改革,推动乡村数智高效。加快推动“三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推进改革、科技、数字赋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治理,探索实践乡村数字发展新模式。

——坚持统筹谋划,推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合理安排推进时序、节奏和步骤,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发展目标

202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开放协调的乡村新格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万元,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75:1以内。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乡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高标准实现。

——农业基础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科技型、高效型、绿色型现代农业,新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强镇,全面提升杭州农业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稳定在1.5%左右,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美丽乡村现代化。坚持全方位提升、全域化推进、全景化打造、全要素整合、全社会参与,推进新一轮高水平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市级重点打造25乡村振兴联合体、50条美丽乡村风景带150个美丽乡村特色村、100个未来乡村。到202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省级标准,努力把杭州美丽乡村打造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呈现江南韵味、承载乡愁记忆、充满“双创”活力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乡村产业现代化。重点围绕农村电商、乡村民宿、乡村旅游、运动休闲、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乡村农旅结合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拓展“两山”转化途径,成为全省全国“两山”转化的标杆示范,率先打造乡村产业金色名片。到2025年,全市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200亿元,乡村旅游人次突破1亿人次,经营收入突破100亿元。

——乡村数智现代化。遵循“做优一脑架构、强化两端赋能、主攻三大职能深化四级联动”的总布局,加快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扩大乡村各领域数字技术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数字赋能乡村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的综合应用水平,率先以数字变革撬动乡村全面深化改革。到2025年争取创建数字乡村样板镇、村500个。

——农民生活现代化。着力于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水平,到2025年实现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低保农户基本全消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万元,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乡融合现代化。深入推进交通、旅游、科技、文创、人才和现代服务业“六大西进”,加快实施“两进两回”行动,不断创新完善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每个协作组每年落实区县协作资金1亿元、“联乡结村”帮扶资金1.5亿元以上。不断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普惠共享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现代农业强基行动

1、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扎实推进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治理和粮食高产创建每年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提标改造和“非粮化”治理1万亩;创建市级粮食(含旱粮)高产示范方(区)10-15个;全市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6.7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2亿斤以上。继续实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深化“菜篮子”保供工程建设。实施蔬菜提质工程,每年提质改造3000亩以上,调优山区和半山区农业种植结构,稳定城镇郊区“菜篮子”产品保有面积,丰富地产蔬菜品种种类;增强畜牧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恢复稳定生猪生产,到“十四五”末,实现年生猪存栏130万头,产能235万头,自给率达到68%。强化“两区一基地”和“特色农业强镇”建设,按照“绿色、特色、融合”发展要求,发挥资源、产业、政策优势,打造一批省级以上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特色强镇。

2、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以打造种业强市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优势种业基地,提高优良品种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推动杭州种业跨越式发展。积极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提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建成并运行杭州(海南)南繁科研育种中心;创新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机制,提高种业创新成果转化率。加强农作物应急种子储备,确保市场应急供种和灾后恢复生产用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杭州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圃,组织实施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行动,提升种业竞争力。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规划布局,完善投入机制,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气象观测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应用率,提升人工增雨天气作业能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以高标准农田为主战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健全运行管护机制,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加强高标准农田保护与建设,每年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水平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个。强化农田土壤地力提升,综合采用增施有机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的先进适用技术,有效提高土壤质量。推进农田信息化建设,开展精细化农田气候区划,探索实践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预测预警、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数字化管理集成技术,着力打造一批“地力肥沃、设施齐全、科技先进、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区、数字化农田的先行区,逐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从立项、实施、变更、验收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4、强化农业生态化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推广农业绿色生产、健康养殖技术,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力度。加快肥药两制改革,实施种植业化肥农药定额施用行动、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打造一批“品字标浙江农产”区域公用品牌,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到61%,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农兽药产品二维码追溯管理全覆盖。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和可降解农膜应用,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不断提升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保执法,监测农产品产地和农业“两区”土壤重金属,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风险评估。

5、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创新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与服务能力。围绕杭州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品种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治、绿色生产、生态和土壤修复等农业生产的热点难点问题,聚力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遥感卫星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深化数字冷链物流研究,启动实施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园区、数字工厂项目。加大粮食生产薄弱环节、山区和绿色智能农机等机具补贴力度,推动粮食生产“机器换人”,加快发展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

(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1、打造乡村振兴联合体。复制推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按照“规划共绘、平台共建、要素共享、环境共保、文化共育、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的要求,集群式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使乡村振兴联合体成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典范、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板。到2025年,全市打造乡村振兴联合体25个。

2、建设美丽乡村风景带。以沿江、沿溪、沿湖、沿交通线等为纽带,将美丽乡村、农业园区、民宿(农家乐)等节点串珠成链,提升沿线山水林田湖环境,优化沿线新产业新业态,优化沿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培养沿线乡村旅游、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打造50条左右交通便捷、主题突出、特色明显、功能凸显,融合景观、产业、人文的美丽乡村风景带。

3、培育美丽乡村特色村。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要求,选择在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创业创新、气候资源等方面较为突出的行政村,加强乡村规划、严格建房审批和农房改造,挖掘特色元素,彰显特色风貌,开展天然氧吧等生态宜居品牌创建,形成一批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历史村庄、文化村庄、艺术村庄、数字村庄、创业村庄、生态村庄等。到2025年,全市美丽乡村特色村达到150个左右。

4、提升乡村环境品质。按照“生态、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推行农村公厕专人负责制,加快农村强弱电杆线序化整治,健全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大力建设美丽田园、打造美丽河湖。推进“一村万树”村庄建设,提升美丽庭院建设水平。积极建设景区村庄。到2025年,全市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覆盖率达到100%。

5、全面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以城市大脑统筹杭州农业农村全领域数字化进程,统筹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发展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构建全市域统筹、全周期覆盖的数字乡村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推广新型智能终端使用,有效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周期动态智能感知水平。实施乡村产业数字化应用示范工程,集中要素培育,推进数字技术、装备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建设批数字农业示范园区、数字农业工厂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数字乡村新业态,到2025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600亿元。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移动办事之城”建设及“基层治理四平台”向农村延伸,政务服务事项网办受理率100%,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制村覆盖率100%。

6、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发展导向,坚持“美丽普惠、数智赋能、未来引领”建设路径,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智化、共享化、融合化价值取向,突出数字化改革重点,围绕打造邻里、文化、健康、生态、创业、建筑、交通、数字、服务和治理等未来乡村场景,建设引领时代潮流、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杭州韵味的新型乡村,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体系,使未来乡村成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样品、高质量乡村建设的样板和高水平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样子。支持下姜村创建省级乡村类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到2025年,全市打造未来乡村100个。

(三)乡村产业提质行动

1、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数字乡村、农村电商、乡村民宿、乡村休闲、乡村康养、乡村运动等适宜农村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加大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品牌为引领,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强镇为基础,大力发展服务联结型、“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联合型等生产经营服务主体,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重视特色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加强品牌保护。推广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做法,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农产品品牌管理。

2、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村融合,依托美丽乡村,按照“产业特色明显、融合程度深入、经营机制健全、利益联结紧密、服务功能完善、带动作用明显”要求,片区化推动各类主体相互渗透、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与乡村协同发展、集体经济组织互惠共赢。到2025年打造产业兴农村美生态优农民富的产村融合园和品质村100个左右。注重对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品牌打造,加大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综合施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加快完善乡村经营体系。按照乡村产业发展和村庄经营需要,统筹布局乡村产业、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总结推广乡村运营师、农村职业经理人等做法,支持乡贤、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经营,通过“村+公司+农户”等模式经营乡村资源,促进村庄经营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农村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强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推动“空心村”乡村旅游、康养产业、文化创意、电商物流等多样化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公司、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的协作机制。

4、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短板,加快谋划和布局实施一批牵引性强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鼓励各地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强镇,指导萧山、富阳、建德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2个在建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和3个在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和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日、美丽乡村丰收节等活动。

(四)城乡区域融合行动

 1、深化城乡融合机制。深化完善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等工作机制。畅通城市优质要素资源“上山下乡”通道,增强乡村人才、智力、要素支撑。加大城乡融合激励政策力度,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深入推进交通、旅游、科技、文创、人才和现代服务业“六大西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和文化培训,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能力。构建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动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构建公共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机制,实施一批城乡联动项目,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

2、完善区县协作机制。深化协作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规划统筹、要素统筹、项目统筹,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协作共赢机制、协作投入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制定激励政策,调动协作双方的积极性。持续深化产业升级协作,推动现代产业协作共兴,依托现有区县协作组,结合协作双方的需求、优势,积极探索产业飞地协作、工业分园协作、商贸旅游综合体共育、市场共拓协作等多种模式,突破地域限制,谋划一批“飞地”物业项目,增强区、县(市)协作活力。持续深化公共服务协作,深化城市医联体、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支持经济薄弱村壮大集体经济。持续深化环境保护协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

3、深化联乡结村帮扶。按照“机制不变,力量不减”的要求,结合机构改革,调整“联乡结村”帮扶集团,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要提升联乡结村的质量,引导集团内企业与薄弱村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低收入农户增收、乡村人才开发等方面开展共建,为薄弱村发展注入活力。要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完善“联乡结村”帮扶项目库,优先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项目,不断提高帮扶项目的精准性。打造和提升低收入农户数字化帮扶系统。要落实联席会议、沟通协商等制度,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推进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产业新业态,鼓励发展农旅游结合、混合经营、电子商务,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推行村庄经营,推广组建强村公司,发展“飞地”抱团,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经营机制向市场化、发展方式向强“造血”功能转变,推进集体经济“三资”管理数字化。到2022年,力争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达到“5030”目标(总收入达到5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到2025年,90%以上的村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50%以上的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

5、加快农民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着力完善工资性收入增长环境,健全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强化转移性收入保障力度,促进财产性收入增长,多途径增加农民集体股权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分红和产品返利、土地流转收入等,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巩固提升扶贫成果,推进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成低收入农户增收先行区、示范区,在提质提效上持续发力。到2022年,低收入农户最低收入水平达到年人均11000元;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十四五”期间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0%左右,高于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水平。                                                                                                                                                                                                                                                                                                                             

(五)乡村善治推进行动

1、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打擂比武、比学赶超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党员先锋行动,走农村基层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全面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发挥乡镇党委推进农村工作的关键作用,用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后进村整转工作成果,抓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和村干部资格条件常态化联审制度,用好“互联网 + 党建”,优化基层党员管理手段,构建联动机制,提升组织力。积极推广区域大党委农村产业党建联盟做法,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压实各级干部包村联户责任。扎实推进“领头雁”和“雏雁成长”工程,落实村“两委”副职薪酬保障,优化选派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机制,推动年轻优秀干部下沉到农村,培养建立后备力量人才库。

推进“四治”融合体系。按照“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要求,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 融合乡村治理。完善乡村自治组织体系,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构建多元参与的社会共治新模式。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加强乡村法律援助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推进律师进村(社区)。不断创新优化法制宣传工作机制,提高村民法治素养和维权能力。到2025年,全市建设省级民主法治村**个。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纵深开展扫黑除恶,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立健全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加强乡村文化供给。推动“城市大脑”、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乡村钉”等数字化管理平台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数据驱动、协同联动、源头防控,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农村诚信建设,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开展道德模范、最美邻里、美德少年等选树活动。加大乡村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力度,积极探索文物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对古祠堂、旧遗址进行分类分级保护、改造,推动功能拓展和价值挖掘利用。加强古树名木古塘保护。加强乡村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乡村传统技艺,开展非遗技艺展示展演,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大力弘扬乡土文化,挖掘乡村优秀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节庆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等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恢复一批传统农事节庆活动,传承发展传统表演艺术。

(六)改革驱动赋能行动

1、深化乡村集成改革。以桐庐县、萧山区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为牵引,聚焦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农村各项改革的衔接配套,进一步放活权能、盘活资源、激活要素,释放改革综合效应。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巩固用好承包地确权成果,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股社分离”改革试点。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林权、“四荒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闲置房屋等有序流转,激活农村各类闲置资产资源,推动“空心村二次创业”。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赋权活能,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管理向数字化转型。

3、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深入实施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农资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品牌品质提升、产业多元化融合和农合联数字化赋能工程,持续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涉农要素资源更聚合、治理运行机制更优化、为农服务平台更完备、功能作用发挥更高效。构建覆盖全程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用肥指导、植保飞防、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构建质效并举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优化提升农产品生鲜超市、特色农产品品牌专营店和农贸(农批)市场等经营服务网络,推动构建产供销一体化运营格局。构建普惠便民的涉农金融信用服务体系,减少流程环节,提升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协同推进改革的融合度、参与度和便捷度。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把党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任务要求落到实处。发挥市委农办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综合统筹、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和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健全考核、督查机制,细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年度计划,确保“十四五”规划有序有力有效实施。

(二)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完善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建立稳定的农业农村投入增长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多渠道增加建设投入,积极探索政府、金融、企业多方合作模式。充分运用央行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加大金融资源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拓宽农业保险服务领域,构建涵盖财政补贴政策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多样化组合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坚持集约用地原则,积极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大力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认真落实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的政策。

(三)强化人才振兴

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建立健全乡村人才队伍培养、使用、激励、服务、评价等机制,吸引城市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发展。实施“两进两回”行动,集聚各类特色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人才引育,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创客(新农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5年,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到3800家。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1256”行动,全市每年(科教处?)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6000人。继续举办农创客大赛,加快建立涵盖农业主要产业、创新引领作用突出的农创客队伍。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种养大户、建筑业小微作业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民返乡创业培训,建立农民创业培训与创业孵化对接机制,提高农民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农民工创新创业渠道。

 (四)强化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广播、移动终端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全方位地宣传“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政策举措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群众的参与程度和自觉性、积极性,形成社会共识和强大凝聚力、推动力,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先进经验和建设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定期总结、参观考察和分类评选,推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融合、乡村治理和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模范标杆,开展广泛宣传和激励,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良好的有序竞争、全面创优的发展格局。

(五)强化法治建设

推动涉农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出台《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健全合同合法性审查机制,做到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率100%,合同审查率100%。加强农资质量、动物防疫、钱塘江禁渔、农产品质量安全、植物检疫等重点领域执法,促进执法规范。推进涉农“放管服”改革。持续简政放权,及时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许可事项。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落实优化审批服务等改革措施。加快农业农村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落实实施,行政审批按期办结率100%。


编辑:
信息来源:发展规划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