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植保飞防技能型人才 加快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
- 发布日期:2021-04-29 11:40
根据杭州市农民教育提质增效“1256”行动计划,促进农业生产领域“机器换人”,培育一批植保飞防领域的技能服务型人才。近日,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举办了为期5天的植保飞防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56名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培训。
为保证学员学以致用,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在前期教学准备中,深入调研,精心组织,并在推荐学员、组织管理、规范教学和考核取证等环节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目标明确,甄选学员
本次培训旨在提高无人机飞手专业化操作水平,提升植保飞防作业效率,力争培训后能快速投入生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保障中心与局农机处密切合作,确定上年植保作业面积均在200亩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参训培训。
二、训前建群,视频预热
提前三天建群,在群内上传无人机飞行前准备、作业模式简介、遥控器设置、全自主作业、作业风险控制以及无人机应用等教学视频,让学员对整体学习内容进行预习预热,帮助学员了解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带着问题来学,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和学更有针对性。
三、规范教学,抓在实处。
设定考证必须达到的规定课时,不达标者不能参加最后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强化参训纪律,每半天签到一次,作为判断课时的依据。理论课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农药配置技术为主,邀请植保首席专家进行面授指导;技能课安排了整整三天的实地飞行训练,从无人机作业前准备、手动作业模式、定点起降、飞行航线规划到部件维修保养56名学员分成四组,每组安排一名教员进行实操课辅导。学员们白天试飞,晚上复习,理论和实操课都完成后,进行线上闭卷理论考试。
四、以证验学,成绩可喜。
本次培训班56名学员全部通过了理论考试,其中52名学员分别通过大疆学院和极飞学院的实操考核,获得农业植保机初级操作证书,获证率达92.8%。证书制作完成后,保障中心将把该批证书原件发回给各区、县(市)农机管理部门备案。
无人机是一条“必经”之路
近年来,无人机飞防因其高效、便捷的优势,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黑科技”的一大中坚力量。规模成片种植的大户都喜欢用无人机来打药、播种、施肥。无人机喷洒农药在农作物上方飞行,不会损伤农作物,作业效率是人工的60-90倍,可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施药过程中操作者不与农药直接接触,提高了安全性。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农村劳动力短缺情况加剧,免耕播种、工厂化育秧、无人机打药等轻简化生产技术越来越受到农户们重视。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7-2019年杭州市植保飞防服务面积分别为7.24、13.61、36.32万亩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补贴购置农用植保无人飞机4000多架,也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市场售价的逐步下降,无人机将被更多的农户认可,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
无人机是一笔“划算”的投入
一位来自临安学员表示,以前植保飞防都是请人来做,今年打算自己购买两台无人机,因为早期的农用无人机主要的功能就是打药,现在已发展到可以播种、施肥、播撒鱼塘饲料了,利用率变得更高。这位学员还现场算了一笔账:光是1台无人机一天就能作业200-300亩,而每亩支出的服务费加上药费才10多元。人工打药,1个人1天打个几亩顶天了,这么算下来,1台无人机抵50个人工。过去无人机按照载药量和价格来算,1升就是1万元,30升就是30万元,而现在载药量30升的无人机,全套也只需要5万多元,这样一算性价比还真是不错。
无人机是一支“新兴”的队伍
尽管越来越多的无人机投入使用,但飞手的作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专业飞手每天作业面积可达300多亩,且不浪费农药,足量均匀喷洒。而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飞手,每天只能作业100多亩,可能还存在喷洒不匀、重复喷洒的区域。杭州市植保飞防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项目旨在提高无人机的使用率和服务效能,把无人机植保技术与农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以此优化统防统治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药肥“双减”,培育一支统防统治关键时期能够拉得出、打得赢的应急保障队伍,为杭州市农业生产保供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2021年杭州市农用无人机登记在册201台,目前已完成农业植保面积约7.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