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县:聚焦“五美建设” 推动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2021-06-04 14:09
2003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桐庐通过精准聚焦“五美建设”,正朝着“经济美丽、全域景区、人人文明、崇德尚法、幸福向往”的“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目标不断前行,为推动美丽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聚焦“环境美”,打造宜居家园
狠抓环境治理,擦亮美丽底色。深化“五水共治”,率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程,率先实行河长制,打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清水治污、重污染行业整治、小微水体整治组合拳,境内114条主要河道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其中Ⅰ、Ⅱ水质河道数量占河道总数的87%。深化垃圾分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全县13.4万农村人口全部参与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深化“三改一拆”(即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以“无违建县”创建为抓手,纵深实施“三改一拆”行动,重点做好“控、拆、用、保、稳”五篇文章,创成浙江省第一批无违建县。
坚持全域规划,绘就美丽蓝图。围绕“旅游全域化、全域景区化、景区生态化”的目标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全域旅游规划统筹考虑,加快推进村落景区化建设。根据“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先后修编完善5大层次城乡建设规划,重点细化和完善中心镇、风情小镇、中心村、特色村、精品村规划。编制32个中心村、25个特色村和86个精品村规划,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全域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无缝对接。
立足特色优势,实现各美其美。坚持因村制宜、因势利导,提出“四个不准”要求(即:不准建牌楼、假山假水,不准新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不准引进(种植)名贵苗木,不准盲目贪大求洋),凸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庄特色和个性亮点,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倾向。
聚焦“产业美”,增强内生动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根本,只有产业强起来,才能让村集体经济富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最终实现村强民富景美。桐庐提出了一个载体来突破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乡村美丽经济发展之路。
建设村落景区。充分挖掘当地旅游景区、美丽乡村、特色产业、文化遗存、避暑圣地等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规划建设村落景区,发展乡村大旅游。2020年桐庐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被《国家地理》杂志推荐为“25个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之一”。
发展民宿经济。推进“20+1+X”民宿示范村培育计划,在全市率先推进民宿持证经营,并通过成立协会、制定行标、星级认定等方式推进民宿健康发展。桐庐还是中国国际民宿发展论坛永久举办地,通过连续三届国际民宿发展论坛的举办,“宿在桐庐”品牌不断打响。
做强特色产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桐庐主打蜂、茶、中草药、水果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将“蜂茶药果”四大农业产业打造成为农民致富、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
做旺农村电商。桐庐是阿里巴巴全国首个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县、“农村淘宝”2.0版本全国首发地、全国首个“农村淘宝”行政村全覆盖县,“农村淘宝”项目全国首个县级运营中心、阿里巴巴农村电商全国培训中心等都在桐庐;桐庐还是中国民营快递之乡,“三通一达”(圆通、申通、中通和韵达)中国快递业“桐庐帮”占据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半壁江山。借助这些优势,桐庐着力推动网上营销、线下服务的无缝对接,畅通“网货下乡”、“农产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壮大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开始,桐庐在全省率先实施两轮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做活土地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发展乡村产业,严管农村“三资”,持续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聚焦“乡风美”,提升内涵气质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桐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文明意识,特别是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主抓手,努力打造以文化人、崇文尚德的文明乡风。
坚持保护为先。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格局、风貌、田园景观及存有环境,处理好村落保护、村民生产生活和开发建设的关系,突出土味、农味和野味,保持鲜明的乡村特色。其中,在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上,桐庐根据桐庐古建筑多、老房子多的实际,桐庐开展“千村档案”建设工作,以“一村一档”的形式对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挖掘保护。
坚持创新为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农村民俗、民情、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创新,形成了越剧、故事、小品、剪纸等四大特色文化,成功获得“中国故事之乡”称号,并连续承办五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同时,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开展“最美桐庐人”“桐庐好人”评选等活动,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改变农民精神面貌,陶冶农民高尚情操,释放正能量。
坚持惠民为本。着眼文化惠民效能,深入开展“种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乡村百姓需求有效对接。大力开展文化礼堂建设,打造出属于农民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推动“书香桐庐”建设向村级延伸,探索“书吧+民宿”图书服务模式,建立民宿借阅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素养。
聚焦“和谐美”,共筑幸福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桐庐的奋斗方向,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桐庐坚持全民共建共享,在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同步发力,走出了一条有效的富有桐庐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创新之路,构建了一个平安、和谐、幸福的美丽新乡村。
增进民生福祉。桐庐是全国首批县级文明城市、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也是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民生幸福作为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来谋划和推动工作,率先在全省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创设“桐庐百姓日”“政府开放日”“基层走亲”“白访夜谈”“967000热线”等惠民载体,连续多年推出系列惠民政策,多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榜首。
创新社治理。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同步推进、同步落实。深化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和村“全科网格”建设;积极培育村级自治组织,村级商会、村级慈善组织完成乡镇全覆盖;制定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注重村规和民约的实践运用,形成桐君街道“花厅议事”、瑶琳“幸福文明积分银行”、分水新龙“农家议事会”等特色亮点,形成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强化法治理念。桐庐围绕打造“县域法治首善之区”总体目标,坚持把建设法治乡村为重点内容的法治政府建设作为贯穿政府工作的主线,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行政行为、深化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成效明显。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以全省县级排名第一的成绩被评为浙江省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单位;2020年8月,创成全国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
聚焦“制度美”,优化改革供给
中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此,桐庐高举改革大旗,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性供给。
统筹三农综合改革。被列为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两权一房”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所有行政村均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成为全国首批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七个试点之一,在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土地股份制改革上先行一步。
探索“空心村”二次创业改革。自2011年开始,桐庐县抓住农村发展“人”和“地”两大关键要素,以国家级支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返乡创业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开展“空心村二次创业”改革,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构筑环境形态美、有乡愁记忆、能创业的乡村新型社区,吸引劳动力回归,培育发展农村新型业态,破解农村资源集约利用难、劳动人才集聚难、创业难等问题,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资源盘活利用政策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桐庐特色的空心村复兴之路,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