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技交流

适应消费升级,品质走向多元 浙江鲜食玉米产业“领鲜”农民增收新路

炎炎夏日,正是各地鲜食玉米陆续成熟上市的季节。和普通玉米相比,鲜食玉米具有甜、糯、嫩、香等特点,风味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除富含碳水化合物、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C、叶酸、铁、锌等微量营养元素,是一种理想的营养均衡食品。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升级,这种具有特殊风味和品质的鲜食玉米,迎合了消费需求,已成为居民餐桌上的“新宠”。

20年,种植面积增加6倍多

鲜食玉米按籽粒胚乳的淀粉结构可分为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从籽粒颜色上分,有黑色、紫色、黄色、白色等。自2000年以来,玉米从饲料到工业原料,再到餐桌“新贵”,在市场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受地域、口味、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鲜食玉米的消费习惯基本上形成了“南甜北糯”的格局。2020年全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超过2200万亩,其中甜玉米约600万亩、糯玉米1000万亩左右、甜加糯玉米约600万亩,成为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长三角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我国鲜食玉米主要种植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鲜食玉米终端消费市场。

鲜食玉米在我省旱粮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1世纪以来,鲜食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长。2000年全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10万亩,占玉米种植总面积不足15%;2008年种植面积54.7万亩,仅占当年玉米播种面积中的三分之一;到202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73.09万亩,占全年玉米播种面积的76.53%,年总产鲜玉米蒲(棒)45万吨,折粮食18万吨,成为我省继水稻、小麦和大豆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金丽温为主的鲜食甜玉米主产区和以杭嘉湖为主的鲜食糯玉米主产区。由于鲜食玉米具有生产周期短、种植效益高等特点,已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优势作物之一。

结构日益优化,品种类型多样

近年来,我省鲜食玉米产业快速发展,除迎合了人们消费需求外,还得益于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以及示范推广,主抓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先行等举措。

一大批鲜食玉米新品种被推广应用。近年来,我省先后从海南、上海、福建等地引进了一批优质、市场畅销的鲜食甜糯玉米品种,如“美玉7号”“金银208”“雪甜7401”等。同时,我省科研育种单位也加快选育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如省农科院、杭州市农科院等单位先后选育成功“浙甜19”“浙糯玉16”“彩甜糯168”“钱江糯3号”等新品种。2017-2020年,我省共有30个鲜食玉米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在日前评选的我省20个玉米金奖品种中,浙江自主培育的占了7个。这些良种的推广应用加速了我省鲜食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

为加快鲜食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推动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自2018年起,我省每年举行“浙江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展示示范一批国内外最新选育的优质鲜食玉米品种。至今年,我省已连续举办了4届。通过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的展示示范,一大批优良品种加速推向市场。如从福州引进的甜玉米品种“雪甜7401”,早熟,皮薄,汁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8度左右,可生吃,味同水果,品质极好,咬一口有爆浆的感觉;从上海引进的甜玉米品种“金银208”,汁多,皮薄无渣,口感爽脆,鲜吃、熟吃都很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7度以上。

目前,我省鲜食玉米品种结构逐步优化,种类多样。全省常年种植面积约80万亩(含复种面积),其中春玉米约占60%,秋玉米约占40%。全省推广面积较大的甜玉米品种有“华珍”“先甜5号”“浙甜2088”“浙凤甜2号”“超甜3号”“金玉甜2号”“金银208”等;糯玉米品种有“燕禾金2000”“浙凤糯2号”“苏玉糯2号”“浙凤糯3号”等;甜糯类型主要种植品种有“美玉8号”“美玉3号”“都市丽人”“美玉7号”“京科糯928”“农科368”“彩甜糯6号”等。

种植模式创新,鼓励订单种植

为适应消费升级,我省鲜食玉米种植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探索组装集成了一系列鲜食玉米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提高种植效益。

我省鲜食玉米种植重点推广高质高效的生产模式。这几年,先后示范推广鲜食玉米乳苗移栽技术、“一基一追”施肥技术、垄上一畦两行机栽、多靶标一喷多效无人机飞防、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等绿色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同时,通过粮经结合、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等种植模式,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近年来,我省推广的鲜食玉米生产技术和模式,效益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鲜食甜玉米乳苗移栽技术。设施促早栽培,采用育苗移栽方式,选用乳苗移栽机械,移栽后活棵成苗好,漏栽率低,作业效率高,每小时可移栽1亩左右,是人工移栽的6-7倍。

鲜食玉米-水稻水旱轮作高效模式。嵊州市过永华家庭农场从2018年开始采取“鲜食玉米-水稻”水旱轮作模式,水果玉米品种“雪甜7401”,平均亩产850公斤,平均售价每公斤10元,玉米、水稻二季亩产值超1万元,亩净收入超5000元。

浙贝母/春玉米-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粮作结合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丘陵地,一年种三季作物,通过粮经结合模式,提高了光能和土地利用率,亩产值可达2.5万元左右,亩净收入1万元以上。

鲜食玉米/大豆/甘薯带状间作模式。玉米与大豆实行2:2带状间作,在玉米大豆畦两边套作甘薯,高低形态搭配,充分利用好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边际优势,年亩产值可达1万元左右。

在推广高效种植模式的同时,我省还加强产销对接,引导农民开展订单种植,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等形式与农户建立产加销协作关系,拓宽玉米销售渠道,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

聚焦优势资源,助力产业提升

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未来人们对高品质鲜食玉米需求将会更加旺盛。据调查,自2015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鲜食玉米的需求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由于我省鲜食玉米产业规模化发展起步较晚,就当前市场来说,目前符合多元消费需求的品种少、同质化现象突出,高端的优质鲜食玉米市场缺口大,存在着季节性生产过剩现象,深加工力度不足,产业链尚不完善。

鲜食玉米具备串联一二三产业的优良属性,不少地方已将它作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撬点。因此,要聚集更多优势资源,助力产业提质跃升。

加快优质品种的引进与选育,筛选适合我省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虽然目前市场上鲜食玉米品种较多,但不少品种普遍存在皮厚、渣多、口感差等缺点,这也是当前我省鲜食玉米主导品种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快选育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新品种,突出品质要求,在优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近年来,甜加糯、糯加甜、水果玉米品种受到市场追捧,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品质好。

加强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栽培技术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不可忽视。要聚焦节本增效,通过优化技术、模式、机具,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根据市场行情,可采取分期播种、反季节栽培等方法,避开玉米集中上市,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利用温光资源,推广一年三熟、一年四熟种植模式。应科学选择播种时期、种植密度,加强施肥、灌水、除草、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合理确定采收时期,安排好茬口。要注重农机农艺融合,推广适合本地生产实际的农业机械。

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要将鲜食玉米种植和深加工结合起来,坚持多元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扶持一批带动能力、产后营销能力强的企业,推进鲜食玉米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扩宽加工产品种类,目前鲜食玉米产品还停留在速冻、榨汁等简单处理环节。要引导企业进行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丰富玉米食品类型,发展饲料、能源、工业原料等,促进我省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农作物科
信息来源:农村信息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