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技交流

旱地种稻不是梦

你能想象种水稻能像种小麦一样吗?不依赖水源,在荒山、茶园、丘陵等缺水干旱地区都能种植,不仅可以旱种旱管,而且还稳产增产。近日,在全省节水抗旱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考察会上,磐安县尖山镇、嵊州市崇仁镇种在丘陵山地上的节水抗旱稻表现优秀,引得与会代表啧啧称赞。

3000多亩山地旱稻喜获丰收

在层层叠叠山地上,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水稻,青秆黄熟,稻浪翻滚。这些天,嵊州市崇仁镇竹西新村抗旱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沈君一直在田里忙碌着,他告诉记者:“今年的山地旱稻有望获得好收成,经测产,平均每亩产量可达420公斤以上,高产田块甚至可达500公斤以上。这样的收成,让我对山地改种水稻更加充满了信心。”

这个面积为256亩的水稻种植基地,是新造耕地节水抗旱稻栽培百亩示范方,今年是首次种植节水抗旱稻,种的品种是“旱优73”,现已成为嵊州市进行“非粮化”整治的种植模式典型和省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

在山地上种水稻,种植方式与平原地区种水稻大不相同。沈君介绍,为了种好节水抗旱稻,嵊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与崇仁镇农技干部经常来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节水抗旱稻种植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可降解覆膜、安装节水滴灌设施等技术措施,这里种出的水稻颗粒饱满、穗大粒多,质量与产量都有保证,原来无人敢试的“旱改水”,取得了好收成。

嵊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粮油专家周政法介绍,嵊州市早在2018年就在黄泽镇家园村的“旱改水”新垦地块,开展节水抗旱稻种植技术攻关与示范,采取“地膜覆盖栽培”小范围试验,一举获得成功。经测产,最高亩产552公斤,平均亩产425公斤。

经过4年摸索,嵊州市的节水抗旱稻栽培技术渐趋成熟。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让各地灌溉条件不理想的土地得到利用,对增加山地种粮有着深远意义。

目前,嵊州市已建成面积3000多亩的节水抗旱稻栽培示范基地,是我省规模最大的节水抗旱水稻栽培示范基地。接下去,该市还将在有条件的片区逐步扩大节水抗旱稻种植面积,真正把节水抗旱稻种植技术推广好,让更多山地成为“粮田”。

全生育期只浇了一次水

“这批稻子不一般啊,长在这丘陵荒山上,不仅扛住了盛夏持续高温、干旱的双重压力,还能结出这样沉甸甸的大穗,真是想不到。”许舟对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旱优73”赞不绝口。

今年38岁的许舟是安徽铜陵人,20岁就来浙江种稻,是种了18年水稻的“老农民”,今年第一次接触节水抗旱稻。

磐安县万苍乡的3200亩山地是许舟今年刚承包的,山地怎么种水稻?在磐安县农技人员的推荐下,许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2000亩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没想到,长势比种在平原地区的普通水稻要好得多。

“我们采用的是可降解膜覆盖栽培技术,保水保肥防杂草,到现在只浇了一次水,几乎没什么杂草,连水稻最常见的纹枯病也没有。”

许舟笑着说,以前种水稻,经常要泡在水田里,给水稻灌溉、除草、治虫,而种旱稻真是刷新了他的认知。“播种时,就跟种小麦一样,旱地里直接播种,不用灌水。今年7月,持续高温干旱了10来天,当时水稻的叶子有点卷起来了,我还担心受旱抗不住。但后来浇了水之后,叶片很快就立起来了,我都惊呆了!现在长得粗壮得很,亩产估计能有500公斤!我打算明年3200亩山地全部种植节水抗旱稻!”

据了解,磐安县正在进行“农保田”上山改造,明年将继续扩大山地种植节水抗旱稻规模。

“藏粮于地”战略好举措

众所周知,水稻要高产,离不开水。

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对水的依赖性强,水稻产量高低极易受到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制约。目前,我国水稻生产耗水量巨大,大多采用水栽水管的种植方式,用水量约占我国农业用水总量的70%,占总用水量的50%左右。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专家毕俊国说,稻田长期保持水层,易引发面源污染和碳排放等环境问题,也致使稻田养分流失严重。节水抗旱稻兼具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抗旱的特性,采用直播旱管的轻简栽培模式,可显著缓解水稻播种期用水难的问题,降低季节性干旱气候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简单易行,节本增效,从根源上降低水稻种植对灌溉水的依赖程度,全生育期不留水层,有助于实现低碳排放。节水抗旱稻的推广,既有助于缓解粮食安全问题,又能达到节水、低碳排放、生态修复的效果。

省种子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水稻家族中不一样的“兄弟”,节水抗旱稻具有优质高产、节水抗旱的特性。和传统水稻相比,节水抗旱稻全生育期可节约灌溉水50%以上、节省肥料30%以上,减少使用农药2—3次,节省劳动力,还可降低稻田主要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量90%以上,不仅具有增产节本的优势,而且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有效举措。

据介绍,由于节水抗旱稻能像种小麦一样种,是实现缺水地区粮食稳产增产的有效途径。以杭州为例,该市目前新垦复垦土地累计已超过30万亩,且还在持续增加,但80%以上的新垦复垦土地存在地力条件差、缺水、水肥保持能力低等缺陷,无法种植传统水稻品种,仅局限于种植番薯等旱粮作物。目前,杭州在富阳、余杭、桐庐、淳安、建德、临安、西湖等7个县(市、区)缺水土地建立以品种“旱优73”为主的优质高产节水抗旱稻示范基地1600余亩。其中,富阳区永昌镇长盘村新垦山地旱种旱管直播栽培108亩,8月26日经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实割验收,亩产达553.04公斤;建德市杨村桥镇示范基地预计比上年种植传统水稻亩增产150公斤以上、亩节省灌溉动力电费300元左右,增产节本成效显著。

今年,杭州市种植节水抗旱稻面积近6000亩,节水抗旱稻的推广应用破解了新垦地、复垦地、山坡地等缺水土地水稻种植的难题,为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供了科技支撑。

今年,全省已有11个市、60多个县(市、区)开始推广种植节水抗旱稻,总推广面积6万多亩,预计可新增粮食2万吨以上。通过旱种旱管、水种旱管、直播再生、幼林套种等多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与模式,实现了向新垦地、复垦地、山坡地、拆迁闲置地等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土地要粮食生产总量。

省种子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大力推广节水抗旱稻优良新品种,强化品种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让山地变粮仓,助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同时,希望各地高度重视节水抗旱稻在水资源不足土地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供政策和技术扶持,加强稳产增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探索延伸产业链。

旱优73:一个既节水又抗旱的水稻品种

在新造耕地、丘陵山地种植节水抗旱稻,选择合适品种是首项工作。近年来,嵊州、磐安、丽水等地,经过试验种植比较,“旱优73”是一个适宜我省稻瘟病轻发和水源不足区作单季杂交籼稻种植的优良品种。“旱优73”2018年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引种备案。

“旱优73”是由上海天谷生物公司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节水抗旱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节水抗旱能力强、生育期短、抗逆性适应性好、米质优良等特点。201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目前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超过300万亩。

“旱优73”茎秆粗壮,抗倒,分蘖力中等,适宜直播栽培;耐旱性较强,可采用旱种旱管种植方式,如遇连续高温干旱气候,仍需适当灌浇水;根系比较发达,吸水吸肥能力较强,栽培过程中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忌后期氮肥施用过多,以防倒伏;全生育期132天,引种试验平均亩产539.1公斤。

从各地种植表现看,“旱优73”主要优点:

一是节水。“旱优73”若在水田种植,可节省50%以上的灌溉水,稻谷产量和品质和普通水稻差不多;在旱地种植,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就能取得很好的产量,特别是在中低产田种植,表现出较好的增产稳产现象。

二是省肥省药。“旱优73”通过旱种、旱管,病虫害发生率比水田少,尤其是虫害发生很轻。但在个别地区,有种植户反映说种植时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但总体而言,比传统种植的水稻少用近一半的农药量;施肥上在施足基肥同时,适时追分蘖肥,不需施追穗肥。为了防早衰可在水稻抽穗期结合防病注意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整体用肥要少。

三是省工。在栽培上简单易行,通过采取旱直播、后期旱管,正常情况下,每亩节省2-3个人工。

编辑:农作物科
信息来源:农村信息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