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计划总结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2019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之年,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以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为载体,着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26亿元,同比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255元,同比增长9.2%。

一、2019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着力推动部省共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市委“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市成功列入全省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萧山、临安、桐庐、建德列入全省首批创建县,淳安在全省建立了首个“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总牵头总协调部门,一是强化组织抓落实。根据市领导变动和机构改革后部门领导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全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10个重点工作推进小组,是全省唯一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的单位。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区县和部门联络员会议等常态化制度,定期研究部署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二是强化考核抓落实。将乡村振兴工作列入综合目标考核和区县市党政实绩考核,及时分解下达2019年乡村振兴任务,制订了乡村振兴考核评分细则。截至11月底,今年58项任务已完成49项,9项任务待年底评定(其中农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低收入农户最低可支配收入增幅等3项指标为全年数据,涉农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农业财政资金综合绩效评价6项指标待年底统一评定)。制订部省共建乡村振兴先行创建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到部门,确保落实到位;三是强化推进抓落实。3月份,组织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全市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面部署。5月份,召开全市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会议,进一步细化提出“3020”消薄增收新目标。6月份,组织召开全市美丽乡村比学赶超工作会议,提出建设“五美与共”美丽乡村目标;7月份,召开全市乡村产业大会,全面部署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四是强化督查抓落实。顺利完成中央督查组专项督查,获得中央督查组高度肯定。并以中央督查为契机,围绕11项督查任务,全面开展自查。11月11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工作;五是强化宣传抓落实。成功举办了2019美丽乡村丰收节、“数字庆丰收”展示展销会、第二届乡村振兴村民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丰收节主场活动列入全国70个直播点之一。与农民日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今日浙江等媒体开展合作,加强对杭州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宣传,今年以来,已累计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168期,政务信息30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510篇。

(二)着力推动产业发展,乡村产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是兴村富民的关键,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作为主线,以农旅结合和三产融合为特色,以绿色化、美丽化、特色化、融合化、数字化发展为方向,把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今年,余杭大径山成功列入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成为继去年淳安临岐列入国家级中药材强镇创建之后,我市争取到的又一项国家级招牌,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农业园区“零的突破”。一是全面启动乡村产业“16666”工程。制订出台《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实施“高质量平台集聚、高速度农文旅融合、高效益动能提升、高品质田园建设、高素质主体培育、高水平科技转化”六项行动,做精粮食、蔬菜、茶叶、竹业、畜禽、水产等六大传统产业,做优花卉苗木、中药材、蜂业、水果、干果、农家小吃等六大特色产业,做强数字乡村、农村电商、乡村民宿、乡村休闲、乡村康养、乡村运动等六大新兴产业。前三季度,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增长4.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农村电商交易额95亿元,增长15%;民宿(休闲旅游)接待游客5636.15万人次,增长27.2%,经营收入53.85亿元,增长10.7%。二是启动开展整乡镇产业发展试点。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小农户更有效对接大市场,制订出台《关于整乡镇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乡镇为单位,有组织地发展不超过3个当地农业主导产业,要求总产值占比达到75%以上,参与耕地60%以上,参与农户60%以上,一定三年进行扶持,每年最高扶持资金500万元。目前,已经确定建德三都镇等首批6家试点。三是数字化和科技支撑不断强化。开发完成城市大脑农业系统“基地叶菜应急保供”应用场景,完成了部门数字驾驶舱PC端和手机端的设计开发,完成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监管平台上线试运行。我市数字乡村示范市试点建设方案顺利通过省厅评审。启动2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开展了7个乡镇、39个示范点农作制度创新。新创建省级绿色科技示范基地40个。全年组织科技下乡活动520余次。四是“稳粮保供”成效显著。新完成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5.2万亩,全市粮食功能区累计达到1689个、83.5万亩。新提升改造市级“菜篮子”基地6747亩,全市“菜篮子”基地累计达到514个、14.9万亩。顺利完成国务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排名位居全国前列。五是成功举办第三届茶博会。共有17个国家农业部长,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63家参展商、3425家采购商参加,客流量18.52万人次,现场交易1.86亿元,意向交易54亿元。韩长赋部长在致辞中专门对我市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六是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80个、绿色食品39个,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3个。全市累计无公害农产品1314个,绿色食品20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4个,位于全省前列。

(三)着力强化人才赋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

乡村人才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关键。今年,全市制订出台了《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方案》等政策,着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的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新农人等为重点,努力营造农业领域一流营商环境。今年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家、提升省级规范化农民合作社(联合社)88个、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3家。启动培育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家庭农场63家。二是成功举办海内外农创客大赛。吸引了14个国家和国内29个省市396个农创项目参加,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千里大、社会效益好、具有明显投资价值的好项目。大赛前30强项目落地签约的,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农业创业资助。目前,已有4个项目成功签约。三是开展乡村产业技能大师认定。制订出台《杭州市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认定了100名乡村产业技能大师,新成立了20个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四是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施“4321”培训工程,全年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247人,举办出国境高层次使用人才培训4期、57人,我市农民教育培训获得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三项“百名优秀”称号。

(四)着力深化美丽创建,乡村生态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

美丽乡村是杭州的金名片和“三农”的品牌,在全省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我局认真贯彻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和全市美丽乡村比学赶超推进会精神,坚持一手抓环境提升,一手长效管理,主动对标一流水准,打造“五美与共”幸福家园。一是全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今年,全市新启动了4个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72个市级精品村、7个风情小镇、8条精品示范线建设,精品村建设项目进度已连续三个季度位列全市“红黄黑”榜第一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精品村397个(含在建的72个)、风情小镇50个(含在建的7个)、精品示范线70条。今年,我市有11个乡镇列入全省美丽乡村示范镇,累计45个;有24个村列入全省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累计110个。二是着力建设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资金,3年内扶持创建10家市级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目前,第一批5个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第二批3个项目已立项,达产后将新增产能22万头。建成省级美丽牧场25家,继临安区创建成功后,余杭桐庐、建德3个区、县(市)被入全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名单。三是大力推进美丽田园建设。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种植业肥药减量、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业废气管控和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2%,全年农业化肥减量2739吨、农药减量122吨,完成计划的101.4%和124.5%。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97.68%、处置率122.1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2%。四是顺利完成“大棚房”清理整治。全市共拆除建(构)筑物面积100.98万平方米,复垦复耕面积1727.04亩,整改恢复农业生产用途面积275.4亩。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核查组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我市拆除后复垦复耕复种、“飞地”联合整治等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五)着力推动协作帮扶,消薄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

深入贯彻全市消薄增收工作现场会精神,全力做好精准帮扶、要素保障、联乡结村、区县协作、规范管理“五篇”文章,全力打好“3020”消薄增收攻坚战,消薄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截至11月底,全市2059个行政村,已100%完成“3010”目标任务,所有的村总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的村有1344个,占比65.27%,预计12月底前,全市经营性收入20万元村的占比可达到70%以上。一是调整完善协作帮扶机制。根据去年以来市领导调整、机构改革、部队转隶,以及钱塘新区设立的实际,对区县(市)协作指导组和“联乡结村”帮扶集团进行了调整,并协调各组及时召开联席会议。今年已落实区县协作资金4.11亿元,实施区县协作项目81个。筹集“联乡结村”帮扶资金1.394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49个。二是开展下山异地搬迁工程绩效“回头看”。认真落实周书记批示精神,对2007年以来的下山异地搬迁项目开展全面绩效排查。实地走访下山异地搬迁农户2500余户。排查结果显示,各地下山异地搬迁农户整体满意度较高,满意率基本都在98%以上。三是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全市共认定低收入农户8.05万户、12.85万人。对低收入农户组织开展医疗救助和助学援助。全年共医疗救助835人、273.2万元,助学救助46人、13.8万元。到今年底全市将全面消除人均9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四是对外结对帮扶扎实推进。在恩施州建成全流转生态示范茶园770亩、抹茶订单配套生产基地1059.3亩,建成抹茶精加工标准化清洁茶厂,带动茶农8600余户,帮助增收2294万元。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曹建明副委员长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肯定,成功入选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典型案例。在黔东南州岑巩县建设蚕桑综合服务中心,发展桑园2570亩,带动周边118户农户。在天柱县建成占地58.95亩现代化养殖基地和23.44亩现代化屠宰园区,解决当地400余人就业。省内衢江区帮扶共落实帮扶资金321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3个。

(六)着力深化农村改革,乡村发展要素支撑进一步增强

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动力。全市坚持向改革要空间,向存量要空间,注重整合资源、内部挖潜,着力破除自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唤醒乡村沉睡资本,激发乡村内在活力。一是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改革。今年,市财政专门安排了10个亿乡村产业专项资金,这在杭州三农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资金使用上,采用“大专项+任务清单”方式,切实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临安、桐庐、建德第三批全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9年全市完成2427个股份经济合作社清产核资,核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账面资产总额1423.1亿元;确认经济合作社成员身份446.7万人,股金分红总额22.3亿元。临安区对农村水资源、林地等各类资源使用权确权,颁发出全省第一本“水权”证。盘活集体资产、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截至目前,全市产权交易865宗、交易额14.9亿元、溢价1.5亿元、溢价率10.2%。三是推进“股社分离”改革。推广江干“股社分离”改革经验,今年在全市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目前,全市62个社区完成“股社分离”改革。四是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开展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活动,共排查行政村1822个、村民小组22517个,确权发包方6317个、承包方78.3万个,面积171.35万元亩,共落实各类确权登记颁证整改31125件,全市确权颁证率达98.57%。积极推进稳制活权,加大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力度,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4.5%。五是推进乡村投融资改革。积极破解乡村融资难题,与在杭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引导金融资本进入乡村。截至目前,已成功争取到融资授信总额3040亿元,推出各类金融服务“三农”产品 75个,农业险种38个。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市级推广险种4个、县级试点险种4个。六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事项比对规范、优化办事流程、强化窗口建设、推进“网上办”“掌上办”“跑零次办”,进一步提升“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47项市本级许可办事事项100%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即办率97.9%,办事群众现场满意率100%、电话回访满意率100%,被评为“红旗窗口”。七是创新推进乡村治理。以乡村善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分解落实任务,完善考核激励,加强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到年底将完成省级善治示范村创建163个。

(七)着力强化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升

全市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渔业、农药、沼气、农家乐消防等重点,深入开展渔业行业“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月”活动、“迎国庆保安全”等活动,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向好。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升。全市14个区县(市)910家农药经营门店,已全部实行实名制购买,实名制覆盖率100%。全市3396家规模以上生产主体纳入农产品监管平台主体信息库,1458家生产主体实现农产品二维码追溯,同时建立了小规模农业生产主体监控体系,填补了省内空白。桐庐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今年以来,共开展定量检测6642批次,地产农产品合格率超过99%。二是积极应对恶劣天气灾害。积极做好梅雨季节连续强降雨、利奇马强台风等灾害天气防控和救灾工作。累计发布信息79.88万余条,组织救灾服务组(含专家组)116个、946人次,储备救灾种子85.1万公斤,储备救灾农药53.4万公斤,储备疫苗221.7万份。三是着力提升农机安全水平。认真吸取5.12温岭农用车重大交通事故教训,对全市变型拖拉机开展全方位、拉网式专项整治,对违法违规的变型拖拉机实行“五个一律”的严格处罚,累计签订安全责任书、承诺书6741份。截至10月底,农业农村系统发生安全事故11起,死亡 1 人,远低于全年19个亡人事故指标,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渔船和农机事故。四是严密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加强对养殖环节、调运环节、屠宰环节非洲猪瘟防控,开展养殖场、屠宰场自检,严禁未经检验检疫和非洲猪瘟检测不合格的肉品流入市场,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密度达到100%。截至目前,全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五是有效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治。在全市设立了30个草地贪夜蛾性诱监测点,采取应急防治面积1.5万亩,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草地贪夜蛾扩散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我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经验获得中办的批示。

(八)着力抓好主题教育,干部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1月9日正式挂牌以来,全局按照“三定”方案及时进行了人员定岗交流,修订完善20余项内控制度,做到全局管理同标、责任同担、工作同步、思想同心,实现了人员平稳过渡、工作有序推进,机关干部满意度很高。特别是6月份以来,根据市委统一部署,高质量抓好主题教育,围绕“为杭州农业农村谋发展,为杭州农民谋幸福”这一初心和使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三农味”“乡村情”的主题教育活动。在7月13日周书记专题听取第一批单位主题教育汇报会上,我局也作了典型发言。一是学习教育突出“深”。举办了专家讲座、专题读书会、年轻干部成长论坛、红色经典诵读会、实地参观等一批特色学习教育活动。对《纲要》《摘编》等6本书,所有机关党员干部均完成了通读学习,所有班子成员均结合所学所思讲了专题党课;二是调查研究突出“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消薄增收攻坚战、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局领导带队,抽调骨干力量组成13个调研服务组,深入走访了全市53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薄弱村,破解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难题36个。三是检视问题突出“准”。按照“四个对照”“五个反差”“四个查一查”等标准要求,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切实把工作、职责、自己摆进去。目前,已整理形成6个方面、17项的问题清单,制定了29项细化整改举措。四是整改落实突出“效”。细化制定9项专项整治落实方案,明确整治目标、整治举措、责任处室和整改时限。把主题教育整改与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结合起来,对能改即改的问题,做到即知即改。对需要持续整改的问题,制定阶段目标盯住不放改。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系列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全省大花园建设和全市拥江发展机遇,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16666”工程,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高标杆优化乡村基层治理,高标准深化农村重点改革高水平完成部省共建示范创建,全面完成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为杭州乡村与城市同步高水平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发展目标预期如下:农业增加值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收入增长15%以上。

(一)发挥好总牵头总协调作用,高标准完成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

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部省共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载体,充分发挥好总牵头总协调作用,抓好全市域创建,指导萧山、临安、桐庐、建德四个地方做好示范县创建,确保道2020年底高质量完成示范创建工作。重点抓好“五个强化”:一是强化决策参谋。围绕“三农”和乡村振兴重大问题,强化调查研究,掌握第一线情况,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切实把调研的成果转化为举措、转化为政策。二是强化统筹协调。担负好全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做好乡村振兴10个重点工作推进小组、69家市级成员单位,以及对上对下的统筹协调;三是强化政策指导。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工作报告、交办督办、项目报备、信息报送、工作宣传等工作制度。及时研究解读中央、省、市制定出台的重要政策,做好宣讲,提出贯彻意见;四是强化推动落实。严格落实区县(市)党委、政府乡村振兴报告制度,定期召开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例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推进会,推动重点工作落实。五是强化督导检查。结合省市重点工作和考核要求,及时分解2020年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修订完善考核评分细则。围绕部省共建5项共性任务和9项重点个性任务,分解指标、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指标都能进入全省前列。

(二)深入实施乡村产业16666”工程,高质量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新高地

紧扣“绿色、生态、安全、优质、高效”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16666”工程,打造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乡村产业的高地,积极为乡村产业赋能,重点提升“六种能力”:一是强化稳粮保供能力。2020年,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4.5万亩。新提升改造“菜篮子”基地  0.45万亩。新增存栏1万头以上的美丽猪场6家以上,生猪年出栏量争取达到220万头。稳定水产养殖面积在75万亩左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二是强化大平台大项目创建能力。以余杭大径山、淳安临岐镇、萧山阳田农业为代表,力争打造出更多的国家级农业园区、农业强镇、高新农业科技企业。全年力争培育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1—2个,省级示范性10亿元产值农业全产业链1条;三是强化新兴产业发展能力。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农村电商、民宿、农家特色小吃、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2020年,农村电商销售额力争突破175亿元。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70亿元;四是强化新型主体培育能力。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创客、新农人等新型主体。2020年新命名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培育市级示范性农业专业合作社80家左右,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0家左右。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0.6万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新认定50名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和20个工作室。五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菜篮子”产品追溯、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为重点应用场景,深化“农业大脑”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创建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区2-3个。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全年引进各类先进适用农机具1.1万台(套)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六是强化会展品牌带动能力。继续牵头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博会、2020年迎新春大联展。组织有特色、有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参加部、省举办的农展会和境外展览,进一步提升杭州农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完善农业品牌培育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全年新增绿色食品16个。

(四)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高品质建设“五美与共”幸福家园

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全过程、全领域、全空间,以美丽村庄、美丽产业、美丽田园建设为重点,努力让杭州乡村的水更清、山更秀、村更美、民更富,打早。一是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协同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风情小镇、精品示范线建设, 2020年计划新启动实施精品村70个左右、风情小镇7个左右、精品示范线8条左右。力争50%的村达到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标准,新增1—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一批省级示范乡村和精品特色村。二是加快构建长效美丽机制。指导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同步谋划建立村庄长效管理的运维、检查和评价机制。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运用,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乡村治理、乡土文化传承等短板,推动乡村从“一时美”走向“长久美”。三是打造美丽田园新示范。建成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5个、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0家。积极推进美丽田园建设,深化“肥药双控”,全年农业化肥减量1480吨、农药减量58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4%。

(四)提升完善“五大平台”机制,高水平打好“3020”消薄增收攻坚战

不断创新完善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集体经济消薄、低收入百姓增收“五大机制”,确保农村与城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完善区县协作机制。区县协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要着眼于增强区县(市)协作的生机和活力,着力加强各领域的项目合作,使每个区县(市)协作组都成为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2020年每个协作组安排协作资金不少于1亿元,落实产业协同资金不少于4亿元,落实一个“飞地”抱团发展项目;二是完善“联乡结村”帮扶机制。发挥好市扶贫办的牵头协调作用,以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和集体经济“消薄”为重点,加大产业项目帮扶力度,2020年争取筹集帮扶资金1.4亿元左右,确保42个帮扶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三是完善扶贫协作和结对帮扶机制。深入实施新一轮扶贫结对衢江区帮扶工作,建立健全结对帮扶工作组驻派、联乡带县(区)等帮扶机制,确保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继续做好湖北恩施州、贵州黔东南州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推动协作计划落实。四是打好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战。围绕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强化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把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区县协作、联乡结村重点联系帮扶对象。进一步完善推广村主要干部报酬与消薄绩效挂钩机制。2020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的村比例达到90%,力争到2021年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五是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深入推进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不断完善“一户一干部”制度,加强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建立低收入农户“一户一档”。继续开展低收入农户助医、助学和行业救助活动。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培训、转移就业、产业帮扶力度,增强创业就业增收能力。

(五)加快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创新,高起点打造农村改革示范地

紧紧围绕乡村人、财、物、建设、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协调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人才开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投融资、农村产权制度、农村“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一是深化农村基层治理。以乡村善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不断总结推广基层治理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快形成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杭州特色和模式。2020年新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00家以上。二是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妥善处理土地承包、流转中的各类问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经营的矛盾纠纷。规范利用土地确权成果,赋予承包户承包权流转、入股、抵押、退出的权力,增加农户获得感,确保农户经济利益最大化。三是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台账管理制度和股权登记制度;推进登记赋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引导村集体特别是薄弱村,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以制度改革促进消薄增收。


编辑:
信息来源:办公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