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一粒种 | 这组数字是信心,也是底气!
- 发布日期:2022-12-22 10:19
- 浏览次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其背后的产业是高精尖产业。研制一粒种子短则8年,长则10年以上,有的育种家甚至为它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
一、育种
种子是农业之芯,产业之源。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40%,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
为选育一粒种子,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培育一个植物新品种一般需要8—10年,选育一个畜禽新品种,要花费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农作物种子优异自交系创制不低于6年,组合配制及选择3年,送审及审定3-5年,亲繁、试采、制种熟化3-5年)选育动植物新品种过程漫长。
近十年,我国已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关键支撑。
无论是夯实种业基本盘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种业企业都是骨干力量。目前我国已有3万余家种企,并从中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
没有种质资源,种业创新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收集保存的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于2021年启动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已新收集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分别达到11万份、6万份和5万份,为种业创新奠定基础。
二、制种
保持优良品种的优良种性,防止品种退化,是每年制种的原因之一。我国农作物常年用种100亿公斤,养殖业每年需仔猪6亿多头、雏禽150亿羽、水产苗种6万亿尾。
2020年,我国认定的国家级育制种基地达到216个,覆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农作物。以海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组成供种保障国家队,保障了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
“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资金50多亿元支持制种基地建设,满足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70%以上用种需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种子贸易
作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中国的种业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农作物种子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平稳发展。
自2017年以来,我国种子进出口金额保持在6亿美元以上。2021年更是克服了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进出口额首次超过7亿美元,达到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其中,进口额5.29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出口额2.51亿美元,同比增长6%。贸易逆差2.78亿美元。
此外,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出口额最大的是蔬菜种子,出口额为1.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46%。并且我国向80多个国家出口蔬菜种子,其中包括巴基斯坦、荷兰和韩国。可以说,中国种业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国际贸易活力越来越强。
四、种植、养殖
从田间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究竟需要多少粮食呢?
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6447万亩,比2020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2021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实现387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30公斤/亩,增长8.4%。
2020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比2012年提高22公斤,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400公斤“安全线”。
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超过1.3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83公斤,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丰盛的餐桌不仅有蔬菜瓜果,还需要有肉、蛋、奶、谷物,饲料粮供给与需求的深刻变化,对粮食安全将形成巨大影响。2021年我国粮食和其他的饲料原料的供给总量(国内产量加上净进口量)约9亿多吨,其中包含3亿多吨的玉米,接近1.5亿吨的小麦,还有2亿多吨的稻谷,以及国产和进口的大麦、高粱、大豆以及薯类等。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播撒入土的种子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它与我们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肉案子,可以说,种子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