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策文件及解读>本机关其他政策文件

杭农办〔2022〕13号
关于开展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创建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市)农业农村局:

根据《关于印发

一、建设目标

2022年至2025年,力争全市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万亩以上,实现亩均产出水产品100斤、水稻1000斤,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构建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之路。

二、建设内容

按照“稳产高效、标准规范、特色鲜明、品牌运作”要求,从产地环境合格、运营模式高效、生产管理规范、社会效益明显等重点方面开展建设,通过两年创建时间,建成有技术支撑力量、有核心展示区域、有特色技术模式、有科学规范管理、有自主品牌产品的可复制推广的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三、建设程序

市级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当年启动次年验收,两年建成。各地要严格落实责任,根据要求做好基地申报、立项、实施、监督、审计、验收等全过程管理;每年于4月20日前(今年6月20日前)做好基地申报、审核汇总(详见附件1、附件2)等工作,10月31日前做好上一年立项基地验收(详见附件3、附件4、附件5)等工作,同时提前谋划、收集次年储备项目。市局根据各地验收和推荐情况,适时对项目进行抽查复核,认定市级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并发文公布。

报市局备案材料包括:《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申请表》(附件1)、《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申请汇总表》(附件2)等申报材料;《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验收评价表(试行)》(附件4)、项目总结及相关佐证材料、《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验收情况汇总表》(附件5)等验收材料;实施方案、立项文件、资金拨付文件等。

联系人:局渔业渔政渔港处  吴小兰  电话:85259451

局种植业和种业处  王国海  电话:85259412

市农技推广中心    叶  键  电话:87811352


附件:1.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申请表

2. 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申请汇总表

3.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创建标准

4.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验收评价表

5.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验收情况汇总表

6.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操作规程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3月2日


 

附件1


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申请表


县(市、区)


申报主体(盖章)

(工商注册全称)


申请建设年度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稻渔综合种养

情况

现有稻田总面积:           亩

拟建设稻渔综合种养

面积:         亩                     

其中,  稻鱼         亩

稻虾           亩

稻鳖           亩

其他:         模式       亩

品牌创建情况:    品牌创建年份:        以品牌销售大米     吨

主要建设内容

(200字以内)


技术支撑条件

(200字以内)


市补资金

使用计划


预期成效

(200字以内)


县(市、区)

主管局意见

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申请汇总表

区、县(市)农业农村局(盖章)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申报主体全称

申请建设年度

综合种养方式

拟发展面积(亩)

品牌创建情况

单位

负责人

联系

手机

详细地址
















































附件3


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创建标准


一、基本条件

(一)主体明确。创建主体为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养)殖户等经营主体。

(二)权属清晰。示范区边界清晰,持有合法有效的土地承包权或经营权证明,无土地使用纠纷。

(三)质量安全。示范区周边无工业污染源,近五年来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水稻和水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四)规模发展。平原地区应集中连片,且面积达到100亩以上;丘陵山区应各田块位置毗邻,面积在50亩以上。

二、产地环境

(一)土壤。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Ⅱ类以上标准。

(二)水源。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达到《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T5361)标准。

(三)环境。场区环境整洁,进排水系统分开且无淤积、无坍塌。

三、技术模式

(一)模式要求。形成与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典型技术模式。形成以“稳粮、促渔、增效、安全、生态”为目标的稻渔综合种养典型经营模式。

1.特色化生产。基地布局合理、综合模式特色鲜明,技术上有创新发展。

2.产业化经营。主体有相应建设资金投入,建立了苗种供应、生产管理、流通加工、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

3.品牌化运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或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拥有水稻和水产品自主品牌,具有健全的品牌经营和管理体制。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产品售价与当地普通产品相比产生了一倍以上的品牌溢价。

4.技术革新。基地参与县级及以上的科研推广项目的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或作为县级及以上交流或培训的现场观摩点。

(二)指标要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合理优化,满足稻渔互利共生需求,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稻渔种养综合效益。

1.水稻产量。平原地区水稻亩产不低于500公斤;丘陵山区水稻亩产不低于400公斤。产出优质品牌稻米的,亩产可适当降低10%左右。

2.田间工程。田间工程建设应符合主养品种对稻渔共生的基本要求,且沟坑占比不得超10%。

3.用药用肥。使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使用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减少50%以上。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生态防治,利用种植香根草、显花植物、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水稻病虫害等的发生。农药使用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减少50%以上。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主要利用生态措施,渔用药物使用符合规定,鼓励实现“零化肥、零农药和零抗生素”的“三零”目标。

4.循环利用。水产动物残饵粪便等为水稻提供肥料,减少化肥使用50%以上。鼓励水稻秸秆还田利用。

5.产值利润。亩均利润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提高一倍以上,且亩均增加利润不低于2000元。

四、生产管理

(一)生产记录。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生产记录》《稻渔综合种养施肥用药记录》和《稻渔综合种养产品销售记录》,按时认真填写,记录内容详细完整准确并妥善保管。

(二)质量控制。建立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等规章制度;采购生产投入品来源于合法生产企业,并按照《农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和饲料,不使用冰鲜(冻)饵料直接投喂,无使用禁用药品行为。

(三)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张贴重要的管理制度、技术规程等,定期对职工或成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四)产品追溯。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销售农产品应附具《产品标签》或者《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五、社会效益

(一)辐射带动。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主动为区域农户提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联系和示范带动周边养殖渔民,提高周边农户对稻渔综合种养的认知程度和技术水平。

(二)社会认可。基地工作获得县级及以上政府主管部门肯定、获得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三)融合发展。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上,开展了农产品加工销售、创意农业体验、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显著。


 

附件4


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验收评价表


单位名称

(工商注册全称)


单位公章


一票否决项(不合格的在右侧空格内划 ×)

必备条件

主体明确

创建主体为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养殖户等经营主体。


权属清晰

示范区边界清晰,持有合法有效的土地承包权或经营权证明,无土地使用纠纷。


规模发展

平原地区应集中连片,且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含);丘陵、山区应各田块位置毗邻,面积在50亩以上(含)。


标准化

建设

遵循《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 1135.1-2017)标准,稻渔综合种养田块鱼沟、鱼凼开挖面积不超过10%的红线。


主体投入

主体投入资金不低于奖补资金,需提供审计报告。


质量安全

示范区周边无工业污染源,近五年来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水稻和水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如无一票否决项填写以下评分项

考核体系

二级指标

考核要点

分值

评分标准

得分

产地环境

(9分)

土壤

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Ⅱ类以上标准。

3

达到标准(3分)。


水源

水质达到《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T5361)标准。

3

达到标准(3分)。


环境

场区环境整洁,进排水系统分开且无淤积、无坍塌。

3

酌情赋分(3分)。


模式与运营

(53分)

特色化

生产

综合模式特色鲜明,技术有创新。

5

基地布局合理、模式特色鲜明(4分);技术有创新发展(1分)。酌情赋分。


产业化

运作

主体投入资金不低于奖补资金。

5

以50亩为基数,(其它面积按比例折算)主体配套资金投入7.5万(含)~9万(3分);9万(含)~10万(4分);10万(含)以上(5分)。高出部分采用百分比赋分。


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

3

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建立了苗种供应、生产管理、流通加工、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酌情赋分。


品牌化

发展

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或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

2

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食品认证。


拥有水稻和水产品自主品牌,具有良好知名度和竞争力。

2

其中,拥有水稻自主品牌(1分)、水产品自主品牌(1分)


产品售价与当地普通产品相比产生了1倍以上的溢价。

3

溢价1~2倍(1分);2~3倍(2分);3倍以上(3分)。


水稻产量

平原地区水稻亩产量。

7

500~550公斤(5分);550公斤(含)以上(7分)。


丘陵、山区水稻亩产量。

400~450公斤(5分);450(含)~500公斤(6分);500(含)公斤以上(7分)。

产出优质品牌稻米的区域。

最低亩产量可降低<5%(4分);

降低5%(含)~10%(3分)。

田间工程

符合田间工程建设行标要求。

6

田间工程建设科学合理实用,沟坑占比≤10%;酌情赋分。


减肥减药与循环利用

化肥使用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减少50%以上。

2

减少50%(含)~60%(1分);减少60%(含)以上(2分)。


农药使用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减少50%以上。

2

减少50%(含)~60%(1分);减少60%(含)以上(2分)。


采取绿色防控技术。

3

利用种植香根草、显花植物、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水稻病虫害等的发生(3分);酌情赋分。


秸秆还田或综合利用。

3

开展秸秆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燃料化利用、基料化或原料化利用等综合利用(3分)。


产值利润

亩均利润与同等条件下比当地水稻单作对比提高一倍以上。

5

1~2倍(3分);2(含)~3倍(4分);3倍(含)以上(5分)。


亩均增加利润高于2000元。

5

2000~2500元/亩(3分);2500(含)~3000元/亩(4分);3000(含)元/亩以上(5分)。


生产管理 (31分)

日常管理

“生产记录”档案。

3

按时记载,内容详细完整规范。


“施肥用药记录”档案。

3

按时记载,内容详细完整规范;或达到零化肥零药物施用。


“产品销售记录”档案。

3

按时记载,内容详细完整规范。


质量控制

建立了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

3

建立并运行相应制度。


采购的生产投入品来源于合法生产企业,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

3

规范购买投入品;使用的农药和饲料均符合《农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标准。


无使用禁用药品行为。

3

开展稻米和水产品检测,指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例行检测、抽检没有发现不合格。


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3

建立内部管理制度(3分)。


制度上墙,张贴或制有模式流程图、基地展示牌等。

3

达到要求。


定期开展/参加技术培训或交流。

3

一年开展或参加两次及以上的技术培训或交流。


可追溯制度。

2

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产品标签。

2

销售产品附具《产品标签》或者《使用农产品合格证》,内容完整准确。


社会效益(7分)

辐射带动

积极为周边农户提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带动周边主体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提高对稻渔综合种养的认识度和整体技术水平。

5

带动实施1~3户以上(2分);联系服务3户以上(3分)。


社会认可

基地工作获得县级及以上政府主管部门肯定、获得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2

达到要求。


加分项(10分)

规模化

发展

经营主体因地制宜进行规模化开发,综合种养达到一定规模。

4

平原地区120亩(含)~150亩(2分),150亩(含)~200亩(3分),200亩(含)以上(4分)。

山区、丘陵地区60亩(含)~80亩(2分),80亩(含)以上(4分)。


技术革新

基地参与县级及以上的科研推广项目的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或作为县级及以上交流或培训的现场观摩点。

3

作为县区级科研推广项目基地或承担现场观摩会(2分);县区级以上(3分)。


三产融合

开展了农产品加工销售、创意农业体验、休闲旅游、节庆活动等二三产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三产融合发展效果显著。

3

三产融合效果显著,有二三产业,产值占比低于30%(2分);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在30%以上(3分)。


合计










注:除一票否决项以外,其余考评项均按实际情况予以赋分。总分达到80分以上视为合格,通过验收。


附件5


______年度杭州市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验收情况汇总表

_____区、县(市)农业农村((盖章)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基地

全称

主要

模式

稻渔规模(亩)

品牌(水稻、水产品)

水稻

亩产量(kg)

水产品

亩产量(kg)

减肥、减药

情况(相比单种稻)

亩均

产值(元)

亩均

利润(元)

考评得分

基地

负责人

联系电话

具体地址























































































附件6.1


稻蛙共生模式操作规程


一、田间工程

(一)稻田选择

宜选择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枯水、漏水或轮灌的田块及溢洪区、排水汇集地不宜选择。稻田土质要求保水性能好,以黏土壤土为佳。不宜选择耕作层浅的沙土田、沙泥田。田块面积平原地区以5亩以上为宜,山区以1亩以上为宜。

(二)开挖蛙沟

沟坑面积占整个水稻田块的比值不超过10%。沿稻田田埂内侧或田中开挖宽1.0米~1.5米,深0.5米~0.8米的蛙沟。蛙沟数量约为1.5亩(即1000平方米)田块面积开挖一条,面积约为稻田总面积的3%~5%。在交通便利的一侧留宽4米左右的机械作业通道。

(三)修筑田埂

利用蛙沟中挖出的泥土加宽、加高、夯实田埂,保持田埂高度高出稻田平面0.3米以上,埂底宽0.8米~1.0米,顶部宽0.3米~0.4米,且不渗水、不漏水。蛙沟与稻田交接处筑一条高、宽各0.25米的小田埂。

(四)进、排水设施

依据自然田块形态设置进、排水口。一般将进、排水口设在稻田对角两头田埂上,进水渠近端田埂上设进水口,对应的另一端设排水口,且略低于田面。在进、排水口均牢固设置细密铁丝网或40目筛绢网。

(五)设置防逃网

用网目为10目至20目的网片围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网,网片顔色以浅色为宜。要求围网埋入田埂泥土中0.10米~0.15米,地面上保留1.2米~1.5米高,每隔1米~1.5米处用竹竿支撑固定。

二、水稻种植

(一)品种选择

宜选择耐肥抗倒、分蘖力强、抗病性好、米质优、产量高、适宜于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

(二)稻田施肥和消毒

直播或移栽前10天~15天,按400千克/亩~450千克/亩用量施商品有机肥。移栽后5天~10天,施5千克/亩~10千克/亩尿素促分蘖。直播或移栽前10天,在稻田及蛙沟内注入少量水,按全田面积100千克/亩用量泼洒生石灰消毒。

(三)水稻种植

单季晚稻在5月底到6月初,播栽到大田最为适宜,应抢季节早播早栽。常规稻亩用种量4千克~5千克,杂交稻亩用种量1千克~1.5千克,实际用种量还要根据沟坑实际面积相应减少。提倡机插,秧龄控制在15~20天左右,行株距30厘米×21厘米,常规稻每穴插3本~4本,杂交稻每穴插2本。

(四)田间管理

1.除草:通过田块平整、以水压草、以苗压草,控制草害。

2.水浆管理:直播水稻湿润出苗,二叶一心后建立1厘米左右薄水层。机插稻插秧后,保持水层3厘米左右促分蘖。大田苗数达到计划苗数的80%以后,排水搁田。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溉;灌浆结实期灌满水,促扬花结实。收割前3天~5天断水,自然落干。搁田期间,蛙沟保持满水。

3.施用追肥:从水稻种植到收割期间,视水稻生长情况,适量施用三元复合肥作追肥。

4.病虫害防治:在田间按每盏灯控制30亩的范围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利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主要害虫。期间一般不施农药,如发生严重病害需施用药物的,应施用低毒、安全的生物农药。

(五)水稻收割

籼稻85%以上、粳稻95%以上稻谷黄熟时收割。

三、蛙类养殖

(一)蛙种放养

放养品种以美国青蛙为宜。放养规格每只75克~150克,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残。放养密度为300只/亩~400只/亩。7月上旬,在搁田后复水时放养,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蛙种10分钟后,在蛙沟内多点均匀投放。

(二)养殖管理

1.控制水位:养殖期间,适时加注新水,保持蛙沟中水深0.4米~0.5米。

2.施用生石灰:蛙沟每15天~20天泼洒1次生石灰,每次用量按20克/立方米水体施用。

3.饲料投喂: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进行。投喂蛙类养殖用配合饲料,每天1次,可在上午8时~10时投于蛙沟水面,投喂量幼蛙阶段为体重的2%~3%、成蛙阶段为体重的1%~2%。每次投喂量以蛙能在15分钟~20分钟内吃完为宜,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吃食情况作适当调整。另外,可在蛙沟上方安装诱虫灯,诱捕昆虫供蛙摄食。

4.日常管理和病害预防:坚持早、中、晚巡田,检查蛙的活动、摄食情况和水稻的长势,发现残饲与病、死蛙,及时清除。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洞,防逃网是否牢固,是否出现缝隙与破损,一旦发现及时修补,严防蛙类外逃及蛇、鼠入内危害蛙群。雷雨天气做好防洪、防逃工作。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殖期间适时加注新水,保证饲料新鲜无污染。

(三)蛙类捕捞

按照“捕大留小,分批捕获”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起捕。一般在当年9月份开始陆续捕捞上市。捕捉时先在夜间用聚光灯照着用网兜捕捉,最后将田块内水排干捕捉。


附件6.2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生模式操作规程


一、田间工程

(一)稻田选择

宜选择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枯水、漏水或轮灌的田块及溢洪区、排水汇集地不宜选择。稻田土质要求保水性能好,以黏土壤土为佳。不宜选择耕作层浅的沙土田、沙泥田。田块面积平原地区以5亩以上为宜,山区以1亩以上为宜。

(二)边沟

沟坑面积占水稻田块面积比值不超过10%。距离稻田外埂内侧0.6米~2米处开挖边沟,边沟结合稻田形状和大小,可挖成环形、U形、L形、I形等形状。沟深0.8米~1.5米,宽不超过2米。在交通便利的一侧留宽4米左右的机械作业通道

(三)田埂

外埂:利用开挖边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外埂。外埂加高加宽时,宜逐层打紧夯实,堤埂不应开裂、渗漏。改造后的外埂,高度宜高出田面80厘米,使稻田最高水位能达到50厘米~60厘米。埂面宽不少于150厘米,坡比以1:(1~1.5)为宜。

内埂:在靠近边沟的田面筑好高20厘米、宽30厘米的内埂,将田面和边沟隔开。

(四)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设施独立设置。进水口建在田埂上,比田面高50厘米左右;排水口建在边沟最低处。进水口和排水口呈对角设置且均安装双层防逃网。防逃网宜用孔径0.25毫米(60目)的网片做成长150 厘米、直径30厘米的网袋。

(五)防逃设施

用厚塑料薄膜或钙塑板沿外埂四周围成封闭防逃墙,防逃墙埋入地下10厘米~20厘米,高出地面40厘米~50厘米,四角转弯处呈弧形。

(六)稻田消毒

水草种植前,加水至比田面高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100千克/亩带水进行消毒。

(七)水草种植

田面种植:田面宜种植伊乐藻,种植时间为前一年11月至当年2月。在稻田消毒7天~10天后,提高水位至田面上20厘米左右,开始种植伊乐藻。要求行距8米左右,株距4米~5米,伊乐藻草团直径30厘米左右。

边沟种植:边沟内选种伊乐藻、轮叶黑藻、空心莲子草(水花生)等水草,种植面积占边沟面积的30%左右。伊乐藻种植时间与田面上种植伊乐藻时间相同,轮叶黑藻种植时间宜在3月,空心莲子草宜在春季水温高于15 ℃时种植。

二、水稻种植

(一)品种选择

宜选择抗倒性强、抗病性好、米质优、产量高且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

(二)田面整理

5月底至6月初整田,以达到机械插秧要求。

(三)秧苗栽插

6月中旬前完成栽插,提倡机械插秧,杂交稻品种达到30厘米×21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2本。常规稻品种达到30厘米×16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3本~4本。

(四)晒田

宜采取2次轻晒,轻晒至田块中间不陷脚即可。第一次晒田后复水至3厘米~5厘米深,5天后即可进行第二次晒田。晒田时边沟中水位低于田面30厘米左右。

(五)施肥

肥料施用应符合《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的要求。施肥时施足基肥,水稻栽插后根据水稻长势施用分蘖肥和穗肥。不使用对克氏原螯虾有害的氨水、碳酸氢铵等化肥。

(六)水分管理

水稻种植期的水分管理情况见表1。

表1 稻虾共生的田间水位(水分)管理

时间

水位(厘米)

时间

水位(厘米)

11月~12月

高于田面40~50

整田至7月

高于田面5左右

1月~2月

高于田面50左右

7月~9月

高于田面20左右

3月

高于田面30左右

晒田期

低于田面30左右

4月

高于田面40左右

收割前7天至收割

低于田面20~30

5月至整田前

高于田面50左右

收割后至11月

高于田面30左右

(七)病虫害防治

宜采用灯诱、化诱等物理、化学方法杀灭害虫。不使用对克氏原螯虾有害的药物。

(八)收割与秸秆还田

用于繁育克氏原黎虾苗种的稻田在10月上旬左右进行水稻收割,留茬40厘米左右并将田面散落的稻草集中堆成小草堆;其他稻田的水稻正常收割。

三、克氏原螯虾养殖

(一)种苗来源

优先选择本地具有水产苗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种苗,并经检疫合格。种苗运输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二)养殖模式

1.幼虾投放:投放时间宜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投放第一批幼虾;在秧苗返青后,根据稻田存留虾种情况,补充投放第二批幼虾。幼虾规格整齐,体色为青色最佳,附肢齐全、体表光滑,反应敏捷活动能力。投放第一批幼虾时, 3厘米~4厘米规格的投放量宜为6000只/亩~8000只/亩, 4厘米~5厘米规格的投放量宜为5000只/亩~6000只/亩。投放第二批幼虾时,规格5厘米左右,投放量宜为2000只/亩~4000只/亩。

2.亲虾投放:投放时间宜在8月~10月。挑选附肢齐全,无损伤,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体色暗红,体表光滑无附着物的亲虾,规格不低于35克/只,雌、雄亲虾来自于不同养殖场所,投放量以15千克/亩~30千克/亩为宜。

(三)种苗运输与投放

种苗一般采用塑料框铺水草保湿运输。如离水时间较短,直接将虾分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使其自行进入水中;如离水时间较长,放养前应进行如下操作:先将虾在稻田水中浸泡1分钟左右,提起搁置2分钟~3分钟,再浸泡1分钟,再搁置2分钟~3分钟,如此反复2次~3次,使虾体表和鳃腔吸足水分,再将虾分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使其自行进入水中。

(四)投喂

1.饲料种类:饲料种类包括植物性饲料和克氏原螯虾专用配合饲料等。配合饲料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和《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要求。

2.投喂方法:饲料宜早晚投喂,以傍晚为主。饲料投喂时宜均匀投在无草区,日投饵量为稻田内虾总重的2%~6%,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和虾的摄食情况进行调整。

(五)养殖管理

1.水位控制:克氏原鳌虾养殖期的水位控制情况见表1。

2.水质调节:在苗种培育期宜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施用量为100千克/亩~150千克/亩,再结合补肥、加水、换水等措施使整个养殖期间水体透明度控制在25厘米~35厘米。其他时间根据水色、天气和虾的活动情况,采取补肥、加水、换水等方法调节水质,使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45厘米。

3.水草管理:水稻种植之前水草面积控制在田面面积的30%~50%,水草过多时及时割除,水草不足时及时补充。高温季节宜对伊乐藻、轮叶黑藻进行割茬处理,防止高温烂草。经常检查水草生长情况,水草根部发黄或白根较少时及时施肥。在水草虫害高发季节,每天检查水草有无异常,发现虫害及时进行处理。

4.巡田:每日早晚巡田,观察稻田的水质变化以及虾的吃食、蜕壳生长、活动、有无病害等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定期检查、维修防逃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病害防控

发生病害时,应准确诊断、对症治疗,治疗用药应符合《鱼药使用规范》的规定。平时宜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病害:苗种放养前边沟内泼洒生石灰消毒;运输和投放苗种时避免造成虾体损伤; 加强水草的养护管理; 定期改良底质调节水质;适时捕大留小降低养殖密度。

(七)捕捞

1.捕捞时间:第一批投放的幼虾,成虾捕捞时间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二批投放的幼虾,成虾捕捞时间为8月上旬至9月底。投放亲虾的,成虾捕捞同前,如繁育较多还可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捕捞幼虾出售。

2.捕捞工具:捕捞工具以地笼为主。幼虾捕捞地笼网眼规格以1.6厘米为宜;成虾捕捞地笼网眼规格以2.5厘米~3.0厘米为宜。

3.捕捞方法:捕捞初期,将地笼放在田面上及边沟内,隔3天~5天转换一个地方。当捕获量渐少时,降低稻田水位,使虾落入边沟内,再集中在边沟内放地笼。用于繁育克氏原鳌虾苗种的稻田,在秋季进行成虾捕捞时,当日捕捞量低于0.5千克/亩时停止捕捞,剩余的用来培育亲虾。


附件6.3


稻鳖共生模式操作规程


一、田间工程

(一)稻田选择

宜选择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枯水、漏水或轮灌的田块及溢洪区、排水汇集地不宜选择。稻田土质要求保水性能好,以黏土壤土为佳。不宜选择耕作层浅的沙土田、沙泥田。田块面积平原地区以5亩以上为宜,山区以1亩以上为宜。

(二)沟坑

挖环沟和坑,沟坑面积占整个水稻田块的比值不超过10%。环沟沿田埂开挖,宽3米~5米,深1米~1.5米。鳖坑位置紧靠进水口的田角处或一侧,形状呈矩形,深度1米~1.2米,四周用密网或聚氯乙烯(PVC)塑料设置围拦,围栏向坑内侧稍倾斜10度~15度。坑埂应加固,并高出稻田平面10厘米~20厘米。

(三)田埂

放养前应修补、加固、夯实田埂,做到不渗水、不漏水。丘陵地区的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40厘米~50厘米,平原地区的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50厘米~60厘米,冬闲水田和湖区低洼稻田应高出稻田平面80厘米以上。利用挖坑、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稻田机械作业的,需要留出2米~5米宽的农机通道。

(四)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设施独立设置,进、排水口呈对角设置,并用密网包裹。排水口建在排水沟渠最低处。

(五)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可选用砖墙、铝塑板、彩钢板等材质,将环沟外侧围拦,高出埂面50厘米~60厘米,围栏竖直埋入土中15厘米~20厘米,四角处围成弧形。进、排水口处安装金属或聚乙烯的防逃拦网。

二、水稻种植

(一)品种选择

宜选择茎秆粗壮、分蘖力强、抗倒性强、抗病性好、丰产优质、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

(二)田面整理

插秧前应整田,以达到机械插秧或人工插秧的要求。

(三)秧苗栽插

提倡机械插秧,杂交稻品种30厘米×21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2本。常规稻品种30厘米×16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3本~4本。

(四)晒田

晒田时,应缓慢排水,促使鳖进入沟坑,防止鳖逃逸。

(五)施肥

根据稻田的肥力施足基肥,后期根据需要合理施用分蘖肥、穗肥,以有机肥为主。以鳖池为基底的稻鳖工作,一般无须施肥。

(六)水分管理

插秧后前期以浅水勤灌为主,田间水层不超过4厘米;孕穗阶段保持10厘米~20厘米水层,同时采用灌水、排水相间的方法控制水位。

(七)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以物诱、化诱等生态防控措施为主。

(八)收割

水稻成熟后,应及时收割。

三、中华鳖养殖

(一)品种选用

优先选用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来自具有水产苗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苗种,检疫合格,或选用自繁自育适合本地区养殖的品种。

(二)放养前消毒

在中华鳖投放前10天~15天,按沟坑面积用100千克/亩生石灰化水趁热泼洒,也可用1%聚维酮碘溶液替代消毒。

(三)放养时间及方式

先鳖后稻宜在插秧前半个月至1个月放养中华鳖,先将鳖限制在沟坑内养殖,待水稻插秧后1个月放鳖进入稻田;先稻后鳖宜在水稻生长 2个月左右放养中华鳖。放养应选择在水温 20℃以上的连续晴天进行,放养温差不超过2℃。

(四)规格与密度

中华鳖宜放养规格与密度见表1:

表1 稻田养殖鳖种放养密度

个体规格(克)

密度(只/亩)

150~250

250~350

250~350

180~250

350~500

120~180

500~750

100~120

(五)投喂

天然饵料一般不能满足鳖的生长,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水温低于22℃时不投喂饲料,水温在28℃~35℃时应加大投喂量。日投喂占体重的2%~3%,小规格鳖种适当加大投喂量。日投喂两次,上下午各一次。

(六)养殖管理

应定时巡查,每天两次以上,测量池水温度,观察中华鳖活动情况,保持沟坑水深1.3米~1.5米。及时检查是否漏水,防逃设施是否损坏,清除敌害生物。

(七)病害防控

采用合理放养密度、定期消毒等生态防治方法。日常管理中必须坚持“防重于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做好病鳖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从根本上解决病害的流行,避免经济损失。

(八)捕捞

可采用地笼(注意时间,防止中华鳖闷死!)或清底翻挖等方式捕获。

(九)越冬

水稻收割后,沟坑内应及时注入新水,水位保持在50厘米以上为宜。中华鳖冬眠期间不应注水和排水;冰封时应及时在冰面上破洞。


附件6.4


稻鱼(瓯江彩鲤)共生模式操作规程


一、田间工程

(一)稻田选择

宜选择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块。枯水、漏水或轮灌的田块及溢洪区、排水汇集地不宜选择。稻田土质要求保水性能好,以黏土壤土为佳。不宜选择耕作层浅的沙土田、沙泥田。田块面积平原地区以5亩以上为宜,山区以1亩以上为宜。

(二)边沟、田间沟及鱼坑

沟坑面积占整个水稻田块的比值不超过10%。根据田块地形和大小,宜在距离田埂内侧1米内开挖边沟,可挖成口形、U形、L 形、I形等形状,沟宽1米~2米,深O.5米~l米,坡比为1:1; 在交通便利的一侧留宽4米左右的机械作业通道。田间沟可根据田块大小选择性设置,“十”字形或“井”字形,宽30厘米~40厘米,深30厘米~40厘米,与边沟相通。鱼坑:在进水口和边沟交汇的地方开挖,占稻田面积的O.5%~1%,长宽比以3:2为宜,深1米~1.5米。在暂养坑底铺一层厚O.1毫米~O.2毫米的塑料膜,然后在塑料膜上平压一层10厘米~15厘米厚的泥土;在暂养坑上方设置遮阳网,遮阳网的面积应达到暂养坑面积的80%。

(三)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进排水口大小根据稻田排水量而定。在进排水口均设置拦鱼栅,其高度和宽度分别大于进排水口20厘米,拦鱼栅的两边及下端插入泥土中夯实,上端高出田埂,以防跑鱼。拦鱼栅用尼龙网、聚乙烯网或铁筛片等材料制成,网目大小以鱼种不会逃逸、水可顺利微流为宜。

(四)田埂

对于土埂,应加高、加宽和夯实,改造标准为田埂高50厘米~80厘米,顶宽80厘米、底宽120厘米。

二、水稻种植

(一)品种选择

选择茎秆粗壮、分蘖力强、抗病性强、抗倒伏、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品种。

(二)插秧

5月~6月,或根据本地农时确定水稻插秧时间,提倡机械插秧。杂交稻品种达到30 厘米×21 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2本。常规稻品种采用30 厘米×16 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3本~4本。

(三)晒田

宜轻晒,以田块中间不陷脚、田面表土无裂缝和发白、水稻浮根泛白为宜,晒田结束后及时复水。

(四)施肥

肥料施用以有机肥为主,第一年宜施经发酵的有机肥500千克/亩~600千克/亩,后期根据水稻长势施用分蘖肥和穗肥各1次~2次。第二年起逐渐减少化肥施用量。肥料施用时应一次施半块田,间隔1天后施另外一半田。不应将肥料撒入边沟、田间沟和鱼坑内。

(五)水分管理

水稻生长初期,田面水深应保持在5厘米左右。分蘖末期不宜晒田,如长势繁茂可深水淹灌。随水稻生长,可加深至15厘米~20厘米左右。后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田面水深保持在5厘米~7厘米。水稻黄熟初期开始排水。

(六)病虫害防治

宜采用灯诱、化诱等物理、化学方法杀灭害虫。不使用对鱼类有害的药物。

(七)收割

水稻收割前应排水。排水时,先将稻田水位快速下降至田面上5厘米~10厘米,后缓慢排水,边沟内水位保持在50厘米~70厘米。待田面晾干后收割稻谷。

三、瓯江彩鲤养殖

(一)鱼种要求

瓯江彩鲤鱼种应来自具有水产苗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并经检疫合格,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活动力强。

(二)运输

运输前鱼种需要停食一段时间,一般12小时~24小时左右;运输过程中保持溶氧充足,不使用麻醉剂;运输鱼种密度适宜,防止密度过大造成挤压,引起外伤等;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均进行消毒;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若有浮头、死亡等,需要及时换水;运输时间以不超过6 小时为宜。

(三)放养

插秧7天左右,秧苗返青后放养鱼种。放养前宜用3%~4%的食盐小苏打合剂(1:1)消毒,浸洗5分钟~10分钟。投放时应进行温差调整,可将氧气袋放入拟投放的水体中30分钟左右,使氧气袋内外水温差≤2℃,再打开氧气袋,让鱼种游入水体。瓯江彩鲤放养规格100克/尾~150克/尾,数量80尾/亩~150尾/亩。

(四)投喂

投喂无公害水产膨化配合饲料,根据规格选择适口粒径。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的2%~3%,日投喂2次,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天气闷热或天气骤变、气温过低时,要减少或暂停投饵。

(五)病害防控

应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在鱼发生病害,或水中有害生物大量生长时,科学合理使用药物。治疗使用的药物应执行《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中的规定。平时宜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病害预防: 6月~10月,每月在边沟和鱼坑泼洒1次生石灰进行消毒,按沟坑面积计算,以5千克/亩为宜。

(六)水质调节

6月~10月,每月宜按沟坑面积追施经发酵的有机肥50千克/亩,并添加0.5千克/亩过磷酸钙,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25厘米。每隔1个月宜在沟坑遍撒1次含氯制剂,用量按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水温超过30℃时,每15天宜换10%清水,并增加田面水深至30厘米。

(七)起捕

平时可视市场需求用地笼诱捕,捕大留小。9月上旬至中下旬水稻黄熟,水位降低,鱼随着水位的降低游集到每个田块的鱼坑中,进入鱼坑里的鱼可全部起捕上市,也可转入池塘暂养后适时销售。


编辑: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