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政协委员提案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47号提案的复函

郭建昶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非粮化”背景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建设的建议》(347号)收悉。经研究,现复函如下:

近年来,杭州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乡村振兴决策部署,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发现代农业多重功能,挖掘乡村产业多元价值,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推动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融合,促进乡村发展。

一、杭州农业产业总体情况

1、培育高质量乡村产业体系。明确全市农业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汇聚整合有限资源,在具有特色优势和成长性的领域重点投入、聚力突破。着力提升“粮食、蔬菜、茶叶、竹产业、畜牧业和渔业”六大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城市保供能力。全力做精“花卉苗木、中药材、蜂产业、杭产特色水果和干果,以及农家小吃”六大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特色,持续做优结构、做精特色、做响品牌。努力做强特色民宿、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运动休闲、乡村文创、森林康养六大新兴产业,多途径、多形式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72家。2021年,我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1243.85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利润211.86亿元,同比增长17.8%,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146家,超5亿元36家,超10亿元14家。1039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就业岗位483.25万个,吸纳农民就业260.53万人,联结带动农户184.13万户(含带动市外农户),带动农户增收113.97亿元。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40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96家。

2、打造高质量产业集聚平台。按照要素集聚、规模发展、三产融合的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集聚平台。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1个;以乡村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为重点,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5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

3、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产加销各环节衔接,推进乡村产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打造产业规模超10亿元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4条。为促进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制度化,由3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建成了1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21年联合体内农户户均收入达到27.44万元。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已累计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省级休闲乡村24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40条。开展农家乐等级认定工作,推进农家乐的数字赋能、提档升级。2021年,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842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83.26亿元。今年将新扶持建设农业+融合发展项目20个,推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4、推动乡村创业创新。实施万名农创客培育计划,设立农创客小镇、农创中心,每年举办农创客大赛,优化青年人才下乡创业创新环境,累计培育农创客2578人。培育市级乡村产业技能大师203名,建设市级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60个。萧山农业电商孵化园、龚老汉中华鳖产业园、恒泽特色渔业现代农业园、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蓝郡农业创客园5家单位列入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现代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对到现代农业企业就业的可申领1万元的就业补贴。随着新乡贤、乡村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产品直播、走播、农创、共享等经济蓬勃发展,乡村圈舍变餐厅、民房变民宿、田园变乐园、劳作变体验、产品变商品,乡村特色产业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进一步提升杭州特色产业的主要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粮食安全”,切实稳住农业基本盘,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以新时代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产业发展为重点,协同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全面激活各类市场主体、资源要素和农村集体“三资”活力,系统赋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1、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地提标改造为抓手,每年市级财政投入1亿元以上、带动地方投入3亿元以上,完善沟、渠、路等田间设施配套,提高耕地的连片化、宜机化、设施化水平,推进抛荒地块复耕复种,提升农田产出能力;加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绿色农田)建设力度,推广永安村等先进典型模式,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如临安区积极争取区级资金3880万元、配套省市资金1320万元,合计5200万元拟对2.6万亩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改造提升,通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绿色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等项目,实施“小田”变“大田”,推动规模化种植。

2、深入推进土地流转。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见》,截至2021年底,全市耕地流转面积约120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63%左右,使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实现有效分离。如临安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管理的实施细则》等 14项政策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协商制度。同时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第三方参与的体系,运用互联网智慧平台的市场交易机制,促进土地规范流转。积极鼓励和引导整村开展土地流转或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流转,对流转程序规范、合同资料齐全、达到一定流转面积的经营主体,给予3-6万元不等的资金奖补。对依法取得的土地流转经营权作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经营主体,按照年利率2%-3%,最高不超过5万元给予贷款贴息补助。2021年给予全区15个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奖补55万元,2022年区政府对奖补贴息政策给予了7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今年开始,我市积极探索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利用集中连片流转承包地和“两非”整治后的土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分产业分类设置相关控制性指标,高标准建设农业“标准地”,实施统一流转、统一建设、统一招租、统一服务,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招引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投资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3、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攻关。加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合作从中国农科院扩大到浙大、浙农林大、省农科院等各类高校科研院所。2022年新增市院合作项目、产业团队项目、农技首席专家工作室项目三类科技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推动杭州市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生产技术集成配套,加强生产性科研试验与应用示范,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熟化,提高我市农业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自2021年开始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安排“双强”重点项目25个,总投资达9714万元。如临安区积极争取区级财政资金550万元、配套上级资金2267万元,合计2817万元,有力保障全区农业“双强”行动的顺利推进。

4、持续深化农业科技培训。持续性开展农技专家技术培训,加强培训模式创新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农技队伍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与服务水平;重点打响“1256”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品牌,分层分类分级精准培训,围绕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需要,市级培训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农业农村兴业带头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县级因地制宜打造培训品牌,为乡村人才提供全方位科技储备,助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5、扎实推进农业品牌打造。制定“农业品牌十条意见”,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全力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特色农产品品牌为骨干、农业企业品牌为支撑”的农业品牌体系,每个区县(市)着力打造1个以上有鲜明标识度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如临安区通过构建区域、行业、企业三级品牌体系,成立区域公共品牌运营主体,通过公司化实体运作,统一规划品牌名称、宣传口号等,统筹宣传资源和推广渠道,扎实推进“天目”系列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省内外已具有相当知名度。同时,重点培育“龙鼓泥川”“云秀横岭”“隐居崂山”等村落景区,积极策划茶俗文化节、浙西年俗节、指南红叶节等主题的品牌营销推广活动,提升临安“森林城市、天然氧吧”品牌形象。

6、加快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茶叶、蔬菜、水果、水产、干果、笋竹、蜂蜜、禽蛋、中药材等产业,打造20条左右县域富民优势特色产业链。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领军作用,通过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或产业链党建联盟形式,前端联结农业研发、育种、生产等环节,后端延展加工、冷链、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如临安区围绕“一廊三圈”规划,将“东部都市休闲农业”“中部农耕文化体验”“西部山地观光农业”充分融入青山湖秀水圈、大天目名山圈、浙西天路户外圈。积极谋划太湖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升级,争创板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天目山小番薯特色农业强镇,进一步夯实全域乡村旅游基础。同时积极争创森林人家、森林氧吧、森林康养基地等,有力促进农旅深度融合。

衷心感谢您对杭州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2022年7月22日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办公厅建议提案处

联系人:冯莉    联系电话:85259456


编辑: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