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新引擎”② | 品牌带动式“共富工坊”,为特色产业赋能提质
- 发布日期:2023-10-09 16:16
区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区委组织部关于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要求,积极牵头推进品牌带动式、产业赋能式及乡创人才式“共富工坊”建设,2年来建设农业“共富工坊”21家,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下是品牌带动式“共富工坊”的代表。
一、麟海数字化农场“共富工坊”
(一)工坊介绍
麟海数字化农场“共富工坊”坐落于良渚街道新港村,规模流转周边9个村土地3500亩,用于从事现代化开发绿色无公害蔬菜、水稻、水果种植及水产养殖等,充分发挥自身经济组织优势,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乡创人才式“共富工坊”建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共同体建设。
(二)经验做法
工坊主动与周边新港村、港南村等村社结对,利用村社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平台,有效畅通企业招工、农民求职双向渠道,吸纳周边劳动力,充分带动当地就业,引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为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启动园区“数字化”改造,高标准推进智能化建设,高质量推动机械化生产,高水平打造智慧化系统,有效降成本、省人力、提增收。依托工坊丰富的农业教学资源,建立省级农民田间学校,创办“杭州市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向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传授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
(三)工作成效
工坊共计吸纳周边村社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劳动作业人员120余人,低收入农户8户,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55万元。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和高技能技术的开发,大大提升了亩均产量,现每天上市供应的叶菜量达22吨,年产绿色无公害蔬菜7400吨,总产值4500余万元。累计共培训学员1.6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300余户,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70余人,为当地农户销售农产品3000余万斤,辐射带动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有效实现了联农带农,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作出贡献。
二、径山书院“共富工坊”
(一)工坊介绍
径山书院“共富工坊”位于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是一个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及数字团建、农业培训、研学旅游、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文农旅商科综合体。书院以“弘扬径山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为使命,通过会务团建、研学培训等核心业务,配套餐饮住宿、乡村旅游、文创设计、农副产品开发销售,实现了经济反哺文化、旅游带动农业、文创赋能乡村的多维度协同发展的局面。
(二)经验做法
书院作为乡创孵化平台,通过优质项目合作运营实现企业孵化和人才引进。书院成立5年来,入驻的企业已有31家,柔性引进本科及以上人才近60名,品牌项目直升机飞阅径山、热气球、仿宋七汤汉服点茶非遗体验、空谷清音民乐演奏体验、ATV丛林穿越、天下径山读书会、智动体育培训等深受欢迎,有利于为乡村引流,丰富乡村业态。
(三)工作成效
工坊始终以“三农”为导向,联合周边茶园、果园、农场、民宿及农家乐近2000亩,帮助农户销售茶叶、水果、笋、玉米、大米等农副产品近2000万元,带动周边民宿消化非周末存量客房数万余间,在引领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带动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实现联农带农,共谋发展。
三、未来乡村科创园“共富工坊”
(一)工坊介绍
未来乡村科创园“共富工坊”由南山村原月旺羊场改造而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进行专业化乡村运营,打造浙江省未来乡村科创园,同时让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分红增加收入。园区总占地面积39亩,建筑面积2800m²,分为低碳创艺综合体和绿色生活综合体。集文创中心、研学课程中心、水上运动基地于一体,包含办公空间、工作室、户外基地、水上运动基地、咖啡吧、阅览室等空间功能。
(二)经验做法
科创园“共富工坊”在乡创产业开发建设中创新采用了双层联营模式,第一层合作经营,是村集体与杭州漫村文旅投资管理公司共同经营乡村科创园。第二层合作经营,是产业园开发建设公司与引进项目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同时,南山村以孵化式招商模式助力创客企业,挖掘归乡人创业潜力、完善乡贤回乡创业政策支持、增添新乡人创业动力,持续增强乡村创新创业推动力。
(三)工作成效
工坊作为农文旅企业的集聚地,从事农文旅服务经营、运营工作,是区域农文旅产业发展的推进器、催化器。目前,已引进多家乡创品牌企业,主要包括随途水上运动、聚驾公社、谜鹿文化传媒、稻香文化等14家乡创企业。自2022年10月份开业以来,已累计举办活动20余场、接待约1800人次、游客量约达7000人次。工坊将继续坚持乡创园建设与农科文旅产业生态织补共进。
四、仁和益民田园“共富工坊”
(一)工坊介绍
益民田园“共富工坊”是一家致力于全程数字化管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设基地达到5178亩,粮食复种面积9559亩,先后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等8个国字头称号。理事长沈兴连也先后获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杭州市劳动模范、余杭区政协委员等多项荣誉。
(二)经验做法
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中心党支部、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结对共建”,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自主研发“油菜种植打穴机”,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病虫害AI监测设备等智能装备,搭建36个防虫大棚,实现“稻养虾、虾养稻”良性循环。在街道的统筹带领下,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土地经营权季节性有序流转,盘活村级土地资源5000亩,突破“共富空间”从无到有。以品牌为导向,成功打造“田贩儿”品牌,通过技术创新为“禹上田园”金字招牌增彩,把蚊帐稻加工成宝宝米,把虾田稻加工成孝顺米,把生态稻加工成旺谷米。依托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及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全方位做好大米销售和溯源工作,实现“从田间直达餐桌”流通模式。
(三)工作成效
吸纳周边村社劳动作业人员90余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00万元。联合浙江农林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和市区农业农村局,建立农业“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创办“田间学校”,建立“1+N”师带徒、“土专家教+农民自学”培养模式,结合农事季节免费培训农民166期,实地指导15697人次,实现大米年产值约1300万元,利益联结农户1594多户,带动群众14000多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