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政协委员提案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248号提案的复函

民盟市委会:

贵盟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乡村产业迭代升级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248号)已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坚持三农倾斜,提升基础配套”情况

近年来,我市全力提升“三农”基础配套水平,全面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1.不断优化产业基础配套。2022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83.94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97.14%。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260公里,覆盖人口95%,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创建和提标升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734个。建成新时代电气化村135个,新时代乡村电力服务的“下姜模式”在全省推广。同时,由市邮政管理局牵头,加强农村末端快递物流资源整合,发挥国有企业牵头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发展“客货邮融合”“集单配送”等共同配送模式,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打造农村快递物流特色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项目通过指导性任务模式进行奖补,2022年19个冷链项目获市县奖补2500余万元,2023年将扶持培育2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目前正在组织项目申报。

2.不断提升乡村宜居环境。持续开展“迎亚运”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深化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92.68%,出水水质达标率93.21%。全市4750座农村公厕,规范化农村公厕行政村覆盖率100%。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风貌“十大专项行动”,累计完成城乡风貌样板区项目463个,完成投资134.3亿元。创成省级样板20个,各项创建指标领跑全省。

3.因地制宜建立长效机制。各区、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以临平区为例,先后建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绿化管养、农村道路管养等长效管护制度,出台了《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实施方案》,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的支撑平台,明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的保障内容、范围和标准,逐步建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维体系。2021年起,新一轮政策进一步提升了各村管护资金,规定其中5万元专项用于庭院整治长效机制考核。

4.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杭州从2003年开始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对全市村庄全面开展“一村八项目”基础整治。特别是从2010年开展城乡统筹以来,市财政每年拿出10亿元专项资金,同时建立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等机制,大规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创新推出“全域景区化”工作理念,一体化、整体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大美格局,到目前已打造中心村193个、精品村467个、风情小镇59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151个、美丽乡村精品线路88条、美丽乡村精品区块14个,并启动建设特色村90个、未来乡村145个,为农村新型经济业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和空间格局。

二、关于“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品牌建设”情况

1.坚持统筹谋划,培育优势特色县域富民产业。2022年12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县域富民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计划(2022—2025 年) 》,聚焦产业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优势特色明显、联农带农能力突出的农业产业,以整村土地流转为基础,连片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设施化提升、数字化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造不同类型的产业标准地,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进全产业链培育开发,从“鼓励整村流转建设农业标准地、加强种质保护和良种繁育推广、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建设共享型冷链物流产地仓、培育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拓宽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现代园区”八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序推进。

2.坚持产业导向,推进一村一品的乡村品牌建设。近年来,依托各乡村(镇)的特定农产品资源,积极培育国家级的乡村品牌,创建了以“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笛、生态鳖、蜜梨、鲜桃、草莓、柑桔、枇杷”等为主导产业且产值超亿元的1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今年,将持续推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建设。

3.坚持品牌带动,不断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指导性任务,对全品类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行扶持,通过全品类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带动子品牌扩大知名度,通过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以县域为重点,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目前正不断推进“禹上田园、富春山居、天目山宝、千岛农品、萧山本味”等10个全品类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和“萧山白对虾、建德苞茶、塘栖枇杷、天目雷笋、安顶云雾、淳六味”等30余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今年,我市农业公用区域品牌的扶持标准是: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项目原则上按照不高于区、县(市)财政投入的35%(西部山区临安区、桐庐县、建德市按不高于50%)给予奖补,当前,正组织各区县进行项目申报。

三、关于“坚持传承创新,提质传统产业”情况

1.优化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发展。面对非粮化、非农化整治的大背景,根据国家对粮食安全的要求,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汇聚整合有限资源,着力提升粮食、蔬菜、茶叶、花卉苗木、中药材、水果、畜牧业和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米袋子”“菜篮子”稳中向好。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139.56万亩,增长1.8%,粮食总产量10.60亿斤,基本与上年持平。油菜播种面积36.3万亩,产量6.13万吨,分别增长1.4%、5.9%。蔬菜播种面积150.98万亩,产量351.22万吨。生猪存栏95.31万头,能繁母猪10.1万头,累计出栏131.29万头。水产品总产量17.81万吨。今年以来,粮油、蔬菜生产持续向好。二是传统产业优势不断提升。茶叶产业提质增效,2022年,全市茶园总面积57.50万亩,茶叶总产量2.828万吨,总产值43.6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30万吨,产值39.21亿元,占比89.78%。今年,西湖龙井以82.64亿元价值连续五年蝉联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水果产业精品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富春江流域蜜梨、西部山区柑桔和枇杷、建德草莓、余杭塘栖枇杷和富春江西岸鲜桃等5条明显的优势特色水果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快速增长,“产地道地化、发展集聚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不断推进。自2016年以来,连续六年保持面积、产量和产值快速增长,其中,覆盆子、黄精、前胡、西红花、铁皮石斛等品种的产量与品质均为全国前列。淳安县是名符其实的“浙江中药材产业基地县”,中药材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畜牧业不断调整优化。近年来实施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措施,一方面,通过加快推进新建猪场建设、实施一场一策复栏增养计划、引入生猪养殖大集团大公司等举措,我市生猪存栏呈现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结构,临安区湖羊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区共有规模羊养殖场34家,2022年,临安区列入浙江省湖羊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桐庐县蜂产业发展保持良好趋势,桐庐县蜂产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中东、南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蜂王浆及其冻干粉出口量600余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是全国蜂产品重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之一。渔业生产突破性推进。由于受非粮化、非农化整治的影响,2022年渔业产量下降了40%,为此,今年,我市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稻鱼、稻虾、稻鳖、稻蛙等综合种养10万亩以上,远高于2022年的1.17万亩,综合种养产值争取突破5亿元。

2.要素保障,增添产业发展动力。今年以来,我市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农田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做好发业发展的要素保障。一是落实好乡村振兴发展资金26.58亿元,重点用于高标农建设、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双强”项目、农村水利建设等。二是加大金融支持,持续压降担保费,切实为实体经济融资纾困提供更大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农支小平均担保费率不高于0.8%。三是推动新建省级高标准农田3万亩,改造提升省级高标准农田(含粮食生产功能区)3万亩,新创建省级绿色农田4个。四是实施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依托“农创客”培育项目对完成招引、培育“农创客”任务的区、县(市),给予适当补助。

四、关于“坚持规模发展,推进三产融合”情况

1.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建了余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叶)、建德市杨村桥镇“草莓”全国农业强镇和淳安县临岐镇“中药材”全国农业强镇、临安山核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对全国农业强镇的创建,我市根据国家补助资金给予配套扶持。今年已经完成临安区太阳镇“粮食”全国农业强镇的推选。同时,培育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涵盖了茶叶、草莓、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竹笋、蜂蜜、水果(桑果、橘子、蜜梨、枇杷、鲜桃)、莲藕、生猪、莲子等产业。今年将新培育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

2.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建立健全“农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农业农村部门从发展休闲农业工作职责出发,积极推动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鼓励各地立足乡村特色资源,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发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户外拓展、教育农园、田园康养等能够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融合的业态,建设一批“农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休闲产业。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对于各区、县(市)的休闲农业项目给予市级资金支持。文旅部门则从指导乡村旅游工作职责出发,推出了文旅赋能乡村“6+X”计划,即“6引进,1拓展”,引进投资、引进项目、引进业态、引进产品、引进科员、引进运营和拓展全面合作,根据乡村旅游主体及项目开发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合作。积极引导旅行社通过聚焦乡村旅游,与镇(乡)、村落景区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转型发展。二是坚持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双轮驱动”。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我们注重拓宽“两山”转化通道,针对乡村差异化产业结构,深化产业多元化开发的乡村经营理念,持续吸引、培育、发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联结紧密的村庄经营模式,挖掘用活农业田园、乡土文化、乡愁乡韵、资产资源,让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培育形成了民宿(农家乐)、农村电商、农业观光、乡村旅游、运动康养、文化创意等一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累计创建景区村庄1457个,覆盖率75.3%。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1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3个。全年休闲农业接待人次624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7亿元。农村电商销售额188 亿元,增长1.0%。

3.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我局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一是以联合体带动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共建有9个部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产业包括茶叶电商、农业科技、水产品、罐头食品、速食加工和蚕桑,有13个示范性省级产业化示范联合体,产业分布为:蔬菜类3个、茶叶类3个、水产品2个、中药材2个、其他类2个、水果类1个。联合体连接33家农业龙头企业、60家农民合作社、31家家庭农场、1705户种养大户,营业收入34.25亿元。二是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首批启动西湖区茶产业、萧山区特色蔬菜、余杭区径山茶、临平区塘栖枇杷三产融合、钱塘区奶牛、临安区天目雷笋、富阳区鲜竹笋、桐庐县蜂产业、淳安县龙井茶、建德市蔬菜(草莓)等10条产值超10亿元全产业链的建设工作,对完成建设任务的区县,计划给予每条奖补100万元的政策扶持。

五、关于“坚持服务为本,优化营商环境”情况

1.以人为本,汇聚人才多元支撑。一是精准分类强人才。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1256”工程,培训各类乡村人才9001人次。特设农业技术高级岗位政策。落实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2年推荐166名带头人赴浙大、农林大等高校院所参训学习。举办第三届全球农创客大赛,来自25个国家、地区的98个项目参赛。成功举办2022年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大会,成为全国性乡村人才振兴交流平台。二是多管齐下引人才。实施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累计招引培育农创客5128名,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10名农创客代表获全市乡村振兴“金犁奖”称号。探索农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运营师模式,余杭和临平两地聘任农村职业经理人22名,累计引进项目约58个,总投资超1.6亿元。临安区进驻20个乡村运营团队,通过“以商招商”落地项目102个,总投资5.5亿元。深入推进人才西进工程,在市级人才计划中设立西部人才专项。三是综合施策留人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银行“春雨计划”,累计授信金额189.15亿元。实施政策性特色农业主体综合保险“春暖计划”,提供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221.89亿元。将“土专家”“田秀才”纳入人才分类认定体系,全市职业农民评定职称79人。认定首批市农技首席专家19名,选树首届杭州市“最美农技员”10名。

2.以企为本,组建农业龙头企业联盟方阵。为进一步提高政企服务、企业合作的联动机制,今年我市成立了“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联盟”,为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沟通平台。联盟以“共享共赢、创业创新”为目标,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集成信息、资金、商业、人才、物流等产业要素,重点实现政企互动、供需对接、信息交流、金融服务、人才培育、社会公益等功能,将分期分批举办供需与服务对接会,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基地、金融保险与担保机构、冷链物流主体、电商销售平台、大型商超及农产品采购商等进行合作对接,共同发展。首届联盟由明康汇集团公司担当首任盟主单位,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等13家龙头企业为联络组组长单位,金融保险机构、电商平台、市农发集团等为支持单位,其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加入为会员企业。

六、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延伸新兴产业”情况

1.扎实推进农业“双强”。2022年我市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合作,立项启动10个市院合作项目、43个市级首席专家工作室和产业团队项目。启动建设省重点农业“双强”项目25个,完成年度投资10192.57万元。启动建设市级综合示范型未来农场3家,建成特色提升型家庭农场10家。创建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先行县3个、农机服务中心17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24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6个。成功争取3个项目入选全省“一县一业”农机一体化试点项目。2023年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力争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9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左右。在88个未来乡村、210个数字乡村的基础上,新启动建设未来乡村59个、数字乡村100个。

2.加强产学研科技协作。今年以来,我市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研究院所开展农业科技协作工作。一是围绕提升农业基础研究能力,创建1-2个省级或部级重点实验室,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能力,使相关技术创新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二是强化科技园区和基地的创新示范,推动建成2个农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6个专业产业科技支撑服务平台;用好(海南)南繁科研育种中心、(径山)种业科技创新园、(九堡)种业创业园、旱杂粮北繁(内蒙古)基地和“数字种业”平台。三是提升企业高校院所联合体建设,围绕数字化改革和工厂化农业,在融合交叉领域,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迭代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感谢贵盟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人:沈静,联系电话:85259481。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2023年6月13日




编辑:
信息来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