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20周年临平实践⑦ | 塘栖镇丁山河村——搭上美丽乡村建设快车,奔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 发布日期:2023-08-30 09:44
今年是浙江实施“千万工程”20周年。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引领浙江省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临平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和省市部署,持之以恒推动“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推进。临平区美丽乡村办推出“千万工程”20周年临平实践特别策划系列,展现各地实施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效与做法。
一起走进各地的“明星村”,感受临平乡村蜕变,展望和美共富未来。
第七站:塘栖镇丁山河村
“曲曲波回面面汀,乱流如玉碎珑玲。烟消月上渺天际,何处闻呼小洞庭。橘枝词已唱双鬟,一舸斜阳驶往还。更有黄柑堪下酒,丁山湖畔看丁山。”塘栖镇丁山河村南望超山,北靠塘栖古镇,以风景独特的丁山湖而闻名,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完整缩影。
丁山河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之美丽乡村建设治理,将烟雨江南的意境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完美融合。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省级3A级景区村庄、省级非遗工坊村、省级农家乐集聚村等诸多荣誉。
破茧焕新 塑造水韵风情新气质
每当夜幕降临,丁山湖就亮起来了,粼粼波纹荡起一片又一片流光溢彩的夜景,显得那样楚楚动人。湖上的塘超小径宛如一条曲曲折折的缎带,镶嵌在湖光山色中,村民们三三两两前来散步。依靠丁山湖和塘超小径的辐射带动,丁山河村的农家乐里不断传来欢声笑语,食客们聚在一起共享这难得的惬意时光。
这便是江南水乡村庄的新模样——搭上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丁山湖水乡湿地上建起塘超小径,将沿线村庄“串珠成链”,为丁山河村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处暑时分,走在丁山河村西大池畔,只见木桥之下流水潺潺,池心有喷泉,岸边有游乐设施,村民或三两闲坐谈天,或带娃欢快玩耍,一派乡村和美景象。“先前这块池塘气味可难闻了,我们都绕着走的。”村民严秀娟见证着这里的池水由浊变清,环境由乱变好,污水变“废”为“宝”。
作为临平区率先开工建设的农村污水“零直排村”,丁山河村将“零直排”建设与水乡风韵线有机结合、同步实施,对村内农户进行户内设施改造,逐步实现乡村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的美丽转变,疏通了排污管网的“毛细血管”,提升了村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现在环境很好了,晚上吃过晚饭大人小孩都喜欢去塘边逛一圈。”严秀娟笑着说到。
来到村子的另一侧,这里的民房白墙黛瓦,古典园林式的设计,坡屋面、人字线、直屋脊、石库门、花格窗、内天井等纯朴古拙的江南水乡元素融贯其中,这便是丁山河村独具特色的杭派民居。
这里安置了因秋石北路延伸工程建设而征迁的丁山河村66户农户。村民钱建忠当时分到一套占地125平方米的“排屋”,新家的“颜值”着实让他直呼“房子太漂亮了,配套也很好,真是太棒了。”
丁山河村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实施基础环境整治,发动群众争创美丽庭院,并打造樱花大道、水乡码头、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和景观节点,村庄面貌焕发出水韵风情新气质。
今年,丁山河村还在积极创建省级未来乡村,将重点围绕村庄风貌整治提升,聚焦“一老一小”,对婴幼儿成长驿站、老年公寓、文化礼堂等进行改造提升;优化基层治理,开发建设乡村运营管理系统等。
传承民俗 发扬传统技艺新魅力
丁山河村内民俗文化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丝绵技艺、水乡社戏、塘栖糕点等都能够在此溯源寻踪。村内的丁山湖是沿袭运河塘栖船民习俗的重要载体,沿河而生、沿河而兴的水乡民俗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今年刚公布的省年度“百村争鸣”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名单上,丁山河村被评为民俗村。
村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的清水丝绵技艺,生产的清水丝绵匀薄如纸、莹洁如玉、滑爽柔软、透气排湿,堪称“纤维皇后”。
制作清水丝绵是个纯手艺活,需要经历不断地锤炼和打磨。村民俞彩根自小就对此耳濡目染,她坚持自办清水丝绵作坊数十载,保持原汁原味的制作工艺,是制作丝绵的行家里手,于2018年荣获国家级清水丝棉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来到作坊里,经常能看到她展示、教授非遗技艺的身影,让大家学习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的同时,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
丁山河村还有这样一个小院子,白墙黑瓦,依河而建,因院子里随处可见的“福”字,被当地人称为“幸福的院子”。
“幸福的院子”其实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塘栖百匠”非遗工坊,作为省级非遗工坊,“幸福的院子”在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年春节期间,“幸福的院子”里人头攒动、锣鼓喧天,浙江省非遗春晚在这里举行。村民朋友们齐聚一堂,在农家院子里品尝老底子味道的年夜饭,观看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围炉煮茶话家常,感受喜庆和温暖包裹的氛围。
现场的非遗展演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到“模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的临平滚灯表演;从以说学逗唱为主的小锣书演绎,到传统茶食糕点的品尝等,这些传统技艺,穿越沧海桑田,历经世事流转,正在丁山河村焕发新的魅力。
以水为媒 探索乡村共富新路径
丁山河村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组建起美丽乡村产业园,推进乡风文明、挖掘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以前我们都是以船谋生,摇橹跑运输。”丁山河村村民沈如根回忆道。如今,他在丁山湖景区旁开了一家农家乐。“丁山湖环境好,来游玩、打卡的游客挺多的,生意好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这得益于丁山河村被列入丁山湖水乡风韵共富发展带,联合周边丁河村、超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丁山湖农文旅融合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成农家乐、民宿等休闲观光经营主体12个,形成较好的规模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全村农家乐年营业额达到近600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联农带农效果明显。
中秋节前夕,在村里的共富工坊生产车间里,秋天的第一锅土灶月饼已经飘香,吴掌珠和制作月饼的“老手们”已经忙活了起来。
“这两天刚开始制作月饼,每天要做一千多筒,过个十来天,就会翻到每天一万筒了。”车间里,吴掌珠正忙着擀皮、包馅、烤制,不一会儿,土灶月饼就热腾腾出炉了,“不要看它很‘土’,这个可是‘网红’款月饼嘞!”除了土灶月饼外,工坊里还有灰鸭蛋、老刀糕点、“枇杷三馋”等特色产品,颇受消费者喜爱。
这些年,丁山河村通过将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水乡湿地文化相结合,借力“全域美丽”建设,复活“老手艺”、升级“旧产业”,村民的生活品质逐渐提升,幸福感愈发强烈。
“像吴掌珠这样的手艺人在工坊里一年平均能增加4万元的收入。”工坊负责人沈建标算了一笔账,“让老百姓实在的增收,也是我们建设工坊激活老行当的目的之一。”
目前已有30多位老手艺人走进工坊,“荒废”的老手艺开始“复活”并且成为致富“法宝”。
去年,工坊还推出了包含糯米锅糍、老火灶年糕、百家饭等6样独具塘栖特色的非遗产品年货礼包,成为杭州市场的“网红”年货,销售额达到1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