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信息>杭州农业农村

我局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杭州推进土著鱼类保护发展探出新路径!

11月15日,浙江土特产·土著鱼类保护发展工作会在新昌召开。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在会上强调,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力推动溪流性鱼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把“浙江溪鱼”打造成为浙江渔业绿色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又一张新名片,为浙江“土特产”先行进一步蓄势聚能、再谱新篇。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唐冬寿主持。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伟民以《紧盯“两保一优” 杭州力争上游》为主题,代表杭州作典型发言。

微信图片_20241119161009.jpg

杭州的土著鱼类主要分布在钱塘江和苕溪两大水系,拥有鳜鱼、鲈鱼、刀鲚、三角鲂等名贵鱼类。近年来,杭州市树立大食物观,紧盯“保种源、保水域、优产业”,努力做大做强土著鱼产业链,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渔业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今年全市土著鱼类养殖面积达到79万亩、产量预计14.6万吨,在全市渔业总产量中比重将达到75%。


1  保种源

一是摸清家底。开展主要水系本底调查,发现钱塘江水系有土著鱼类104种,东苕溪有84种。开展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共普查主体821家、面积9.9万亩,核查资源种类100种。

二是全面保护。建成县级以上鱼类苗种场30家,其中国家级原种场、良种场和省级良种场各1家,省级良种繁育基地3家。建成千岛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钱塘江富阳段松江鲈鱼、三角鲂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三是开发资源。建立市级“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团队”,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光唇鱼和马口鱼人工繁育取得较大突破,养殖面积715亩、产量548吨,同比分别增长101%、92%,成为全省主产区之一。


2  保水域

一是强化规划管护。编制并发布市、县两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对主要渔业水域实施动态监测和管护,率先推广保水渔业,淳安千岛湖“大头鱼保水,小头鱼治水”模式成为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典范。

二是强化增殖放流。从1983年起采取增殖放流措施,放流区域由钱塘江流域拓展至渔业水域全覆盖。在全省率先设立社会定点放流平台,近三年每年放流土著鱼16个品种2亿尾以上,有效推动渔业资源恢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是强化禁渔举措。制定《杭州市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办法》,设立市级水生野生动物专业救护机构,落实三大流域禁渔期制度,钱塘江久已绝迹的松江鲈鱼出现恢复迹象。


3  优产业

一是推进设施强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3年市级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达到3.06亿元。通过扶持,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杭州嘉润牧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鱼菜共生”基地产能提升近百倍,萧山区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业(水产养殖)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二是推进品种改良。推广钱塘江经济鱼类、东部平原地区生态甲鱼、西部山区特色溪鱼与石蛙等优良品种。支持精深加工,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公司的鱼子酱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约40%。

三是推进链条延伸。培育超10亿元的渔业全产业链3条,成功打造“淳”牌有机鱼,持续做深千岛湖鲟龙“科技鱼”等,挖掘形成钱塘江渔业文化、千岛湖有机鱼文化和“巨网捕鱼”等文旅融合项目。

下一步,杭州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在“两保一优”的基础上,奋勇开拓,力争上游,努力把杭州土著鱼打造成产值超50亿元的富民产业、生态产业、特色产业。


编辑:
信息来源:宣传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