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推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136”行动实施方案》
- 发布日期:2024-12-27 12:04
12月2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林业水利局召开《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136”行动实施方案》政策吹风会,对“136”行动方案作详细介绍和解读。
近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杭州市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136”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市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这是杭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村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我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考虑 《“136”行动方案》起草的主要考虑是: 一是锚定先行定位。市委全会明确提出要探索先行,勇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弄潮儿。农村改革也要勇做弄潮儿,勇当“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二是紧扣改革主题。围绕“富民增收”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缩小“三大差距”,在亟待破解的地的问题、粮的问题、人的问题等深层次难题方面深化改革; 三是体现时代特色。把当前高度关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农业机器人、“土特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农人”培育等纳入改革重点内容; 四是体现杭州味道。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稻田新型综合种养、智慧农业发展、山林经济开发等杭州辨识度较强的工作纳入改革破题关键; 五是打造标志成果。谋划推进实施一批改革突破性抓手,实施一批改革引领性项目等,体现在全省全国的示范性、引领性和影响力。
主要内容
“136”行动 “1”即“一个定位”:锚定新时代农村改革弄潮儿定位,以“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改革创新精神,全力破解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难题。 “3”即“三大领域”:聚焦“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动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6”即“六项改革”:全面深化“地、产、粮、人、策、治”六方面改革,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答记者问 Q: 《农村改革“136”行动》可以说提出了系统化的改革举措,请问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改革实施? A: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伟民:农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保障农村改革顺利实施,下一步重点将采取五个方面举措: 第一,形成工作合力。全市将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农办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第二,坚守底线原则。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等底线红线。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立破之间不出现空档期。 第三,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培养高素质农民,争取农民的积极支持、高度信任和热情参与,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第四,坚持试点先行。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改革创新做法经验。同时,坚持重点突破,实施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切口改革。 第五,鼓励干事创业。建立容错免责制度,切实保护改革和干事创业积极性。计划到2029年,完成本实施方案提出的改革任务。
Q: 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培育发展乡村产业,在这方面有什么改革性举措? A: 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叶安: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是农村重要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盘活,对于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部分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用地问题都有重要作用。 去年以来,我们在全省创新开展“共享村居”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首批确定了余杭区、钱塘区、富阳区、桐庐县和建德市等5个区、县(市)为试点,探索形成了功能配套、文创工坊、民宿集聚、研学培训、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等6种盘活类型。今年全市累计新增盘活闲置农房4274宗,帮助村集体和农户增加财产性收入1.95亿元。钱塘区“农房租”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杭州市“共享村居”建设《人民日报》作了报道。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把改革着力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规范宅基地管理,进一步完善宅基地管理机制,落实宅基地和农房乡镇联审联办制度,探索农民住房多元化保障,积极构建省级指导、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共享村居”建设,不断完善闲置农房资源采集、审核、发布、竞价、交易等机制,积极探索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盘活利用方式,努力使农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朋友,扩大宣传改革政策,积极参与“共享村居”建设,让改革红利惠及普通百姓。谢谢大家。
Q: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农文旅融合,请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上有哪些新的举措? A: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弘中:一年来市文广旅游局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上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规划布局。今年,杭州市文广旅游局启动编制《村落景区规划》,从全市1905个行政村梳理出具有文旅发展潜力的500个村,建立了指标体系,前瞻性谋划一批国际引领型、重点发展型、潜力培育型的村落景区,从资源利用、产业发展、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引导,并整体对外招商推介,努力将“沉默”的乡村资源转化为增值的文旅产品,为乡村共富注入新活力。 二是发展创新。我们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国际旅游体验点。其中,西湖区首创的《种地吧》节目,成为浙江省文旅爆款培育项目;与此同时,杭州文旅通过深化“民宿+露营”“民宿+农场”等特色体验,165家民宿入选全市“浙韵千宿”培育名单,现有280家等级民宿,乡村品牌集合日益丰富且独具魅力。杭州民宿City Walk圈线路产品的出炉,为游客带来全新消费场景。 三是深入挖潜。全市通过开展“杭州民宿农特优”产品平台展销活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累积上架202家民宿门店及273件民宿伴手礼/农旅特色产品。同时,依托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旅技能培训活动,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旅服务队伍。今年全市培育和命名了15个乡村运营师、18个运营团队、11个运营示范点、9个运营品牌、12名乡村运营村书记,为乡村旅游产业链集聚人才,保障了可持续发展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以“旅游+”思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Q: 杭州市是浙江省第二大林区,森林覆盖率65.35%,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生态禀赋良好。请问市林水局,如何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山林经济,具体有哪些举措? A: 市林业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家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森林是四大库,是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我们发挥山林经济的作用,就是深化农村改革,更好地发挥森林的钱库和粮库的作用。 近年来,杭州市聚焦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基地带动等关键点,加快山林经济向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2023年,全市林业行业总产值实现963亿元。2024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预计同比增长超3.8%。 一是政策扶持。市林水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农科院联合出台了《关于科学利用山林资源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林业方面来说,到2027年全市要扶持20个高效生态山林经济基地,并且按照项目投入的35%,最高1000万元予以奖补扶持,以致力于共同打造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利益联结紧密、市场竞争力强的山林经济新格局。 二是科技支撑。签发总林长令明确实施科技强林、机械强林行动,依托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首席技术推广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科技服务团队,创新开展乡土专家“以一带十”科技帮扶活动,有效推动“人才-科技-产业”点线面结合。 三是基地带动。积极发挥各级林长办引带和国有林场主体优势,规模化发展“茶笋药桑菌、油核榧蜂禽”十大特色产业,合力建设产业规模优、产值效益优、生产管理优、经营模式优、联农带农优的“五优”高效生态山林经济基地,辐射带动全市山林经济发展,2024年启动建设基地15个,实施总面积达到2.75万亩,总投资额达到4.5亿元。 四是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具有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的优势。全市林下经济从早期林下单一的间作套种逐步发展到林下种、林上采、林中养、林间游等多种发展模式,形成了林药、林菌、林茶、林果、林蜂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其中以林下套种黄精、三叶青、白及、铁皮石斛等道地中药材的林药复合经营为主要发展模式。通过创建“一亩山万元钱”高质量基地、道地药材种植基地,有效推动了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