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人大代表建议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桐庐4号建议的复函

姚兴军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杭州西部县市村社“千万工程”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桐庐4号)收悉,经商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现复函如下: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二十年来,杭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稳步有序沿着基础整治、精品引领、全域提升、城乡全面融合“四大台阶”拾级而上,扎实推进“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让“绿水青山”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金山银山”,让“美丽乡村”成为了“美丽杭州”的金名片。

一、杭州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鲜活展示了“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杭州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一是农村人居环境重塑持续领跑。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公厕“三大革命”,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783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1919个,高标准农村公厕4498座,并实现长效管护城乡一体化,领先全省全国。从整治村、小康示范村到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杭派民居、历史文化村落、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乡村颜值和内涵发生美丽蝶变,累计创建美丽乡村1795个,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启动建设特色村120个、未来乡村186个、美丽乡村国际旅游体验点17个,向着“美丽普惠、数字赋能、未来引领”迭代升级。二是富春山居新画卷全面铺开。聚焦打造“自然风景线”“历史人文线”“科创产业线”“生态富民线”,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88条、精品区块14个。围绕“三江两岸”黄金线,以“山脉、水脉、文脉、业脉”为轴线,统筹推进8条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富示范带、12条市级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100条区级未来乡村示范带建设,全域呈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县域互通、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大美风貌。三是“两山”转化通道加速打开。聚焦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同向发力”将美丽成果加速转化为美丽经济,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持续吸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联结紧密的村庄经营模式,挖掘用活乡村资产资源,让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培育形成了民宿(农家乐)、电商、旅游、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响十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成为“两山转化”的典范。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总收入77.32亿元,农村电商销售额190亿元。四是优享公共服务点亮乡村未来。率先在未来乡村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化,吸引了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社会组织进入乡村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医疗改革、嵌入式体育设施建设等惠民举措加快向西部区、县(市)倾斜,通过未来乡村创建打造了一大批“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形成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美好生活中心、余杭区瓶窑镇南山村幸福乡里共同体等一批集居家养老服务、老年食堂、医疗健康、幼儿托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矩阵,使普惠可及、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成为乡村最动人的风景。

二、感恩奋进再出发,在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上开新局谋新篇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乡村建设擘画了一幅形神兼备的现代化新图景。杭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遵循“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领先其他地市先行制定《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杭州范例行动计划(2023—2027年)》,聚焦“六和六美”实施28项行动计划,逐步形成“十带引领、百线联动、千村精品”建设格局,“十园示范、百场兴旺、千村味道”产业格局,“十县提升、百镇跨越、千村共富”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全域和美、城乡共富”新时代、“千万工程”新画卷,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杭州范例。

一是突出“自然和谐”,提升山水田园之美。实施乡村规划空间优化重塑、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构建、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提升行动,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美丽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乡村空间格局。二是突出“风貌和韵”,提升精致有序之美。实施“杭风宋韵”城乡风貌打造、精品示范线培育、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和美乡村全域化推进计划,在全省率先实现和美乡村全覆盖。三是突出“产业和融”,提升活力奔放之美。实施“百万亩良田”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百场兴旺”、农业“十链百亿”、“千村千味”培育、农业主体“双千万”、乡村营商环境提升、乡村“地瓜经济”提能升级计划,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突出“人文和润”,提升文明自信之美。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明新风尚倡导、农业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行动,加强乡村优秀文化、技艺传承保护,培育一批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扩大文化对乡村的塑形、铸魂、赋能。五是突出“社会和治”,提升善治和谐之美。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做强、基层协商民主品牌塑造、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千村善治”创建行动,深入推进“争星晋位、全域建强”,构建党建统领的乡村治理多元参与大格局。六是突出“生活和睦”,提升富裕富足之美。实施乡村现代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七优享”、协作帮扶品牌擦亮、集体增收“百万计划”、农民持续增收行动,在推动城乡共同富裕上多渠道作样板,厚植新优势。

三、强化要素保障,扎实推动“千万工程”再提升再深化

在扶持资金保障方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围绕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市财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投入,2021年—2023年,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4亿元,用于支持全市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对西部地区(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的投入累计达30亿元;在财力紧平衡的形势下,2024年,市本级财政预算继续安排15.4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专项2.16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林业和农村水利建设专项3.15亿元,同比增长7.1%。以桐庐县为例,2022-2023年市级美丽乡村特色村、未来乡村创建扶持资金累计5480.42万元,2024年分两批拨付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3600万元。以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为重点,美丽乡村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桐庐等县(市)今年启动特色村6个,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在市级扶持政策的引导下,该县先后出台《桐庐县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暨打造美丽乡村3.0版实施意见》《桐庐县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 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桐庐标杆行动方案(2023—2025年)》,县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逾1.8亿元。

在支持乡村人才建设方面,2021—2023年,累计投入4976万元,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农业产业技术(首席专家)团队扶持项目、农创客、示范性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升级培育等乡村人才建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养老、家政服务和现代农业领域就业,可按规定领取相关补贴,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加强西部引才平台搭建,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重点企业,发挥市级资源优势,高频率不间断地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开展在杭校园招聘、优化赴外校园招聘等举措,帮助西部区、县(市)引进大学生,助力引才引智回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人才支撑。

在资金规范使用方面,2022年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杭州市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规定了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要求,对乡村建设资金的申报、拨付、使用、绩效等实行全流程、全覆盖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同时,定期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实施绩效开展审计和评价,评价加过作为市级财政“以奖代补”主要依据,切实要提高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方面,早在2010年,杭州率先在全国首创区县(市)协作工作机制,由城区和西部县市组成协作组,开展以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乡镇结对、干部挂职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协作模式。2010年—2023年底,各协作组累计向西部县(市)提供协作资金超过49亿元,实施协作项目1908个,实施产业转移项目732个,完成投资额488.42亿元。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改善西部山区4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了产业布局功能,加快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80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67:1。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规划,统筹衔接好全市“千万工程”相关政策,进一步做好财政扶持、多元化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支持西部地区乡村发展资金的绩效,指导各地落实好相关政策落实的主体责任,积极发挥驻村第一书记、联乡结村帮扶工作等载体,加强政策宣传、技术指导、资源对接,持续扎实做好“千万工程”深化推进工作。

衷心感谢您对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联系人:冯莉,联系电话:85259456。


编辑:
信息来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