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粮田”变“良田” | 临平区崇贤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2024-07-02 09:33
6月,崇贤街道崇贤村哨虎港成片的金黄麦浪变身一株株嫩绿的水稻秧苗,900亩田地穿上新衣,萌发出蓬勃的绿意。
这数百亩土地的前身,其实是连片的草皮。农田种草,减少了粮食的产出,也会对土壤质量产生一定影响。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从“草皮”到“作物”的转变,得益于崇贤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田灌排设施、配备数字化信息建设系统,农业生产、景观提升、产品开发“多线并行”。这一总占地面积900余亩的区块,正为崇贤村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是水利工程建设,即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崇贤街道大力推进灌排生态化建设,新建灌排渠道约7.73千米,其中包括高效节水灌溉渠、生态化沟渠、排水渠,水流顺着“四通八达”的灌带缓缓流淌,润泽着环抱其间的绿色田野。有“灌”自然也有“排”,农业尾水的处理是“高质量”中的核心一笔。街道通过农田退水“零直排”建设,引入农业废水池、增氧泵、水生植物等,形成良好的田间水系生态。“我们建了水路,也同步开辟修缮了陆路,打好农业生产的底层基础。”崇贤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农业)负责人介绍,为畅通农机通道,街道协同推进田间道路网格化提升工作,高标准建设机耕路,新增33座下田坎,让大型机械设备能够进出自如,大大提升了耕作效率。强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街道还逐步实施改良土壤、减少化肥施用量、实施科学种田等举措,真正让“粮田”变“良田”。
百亩农田,管理始终是个难题。以往,工作人员常常需要“扎进”田间地头,用最为原始的方法观察作物生长状态。如今,通过指挥室大屏,工作人员便能全方位了解相关情况。在背后做支撑的,是街道新引入的农业数字化信息建设系统及设备,可以实现稻田环境监测、稻田虫情监测、智能灌溉控制等功能,达成“一个屏幕管理百亩良田”“一套农事管理系统服务百亩良田”。
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高标准农田建设最终指向的仍然是共同富裕。如何让村集体收入多起来,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崇贤村联动各方力量,摸索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创新道路。“原先种的50亩黑糯米没有销路,只能搁置在自己手里,后来强村公司统一收购,解决了我的一件心头大事。”滞销的黑糯米有了既稳定又靠谱的“客户”,种粮大户朱国汀喜笑颜开。
收来的糯米怎么创造经济效益,崇贤村职业经理人陈李波解答了这一“谜题”。“我们用村里每年立夏时候做乌糯米饭的老底子手艺,把糯米做成了米锅巴,现在临平的好几个超市都有在卖,还是挺受欢迎的。”陈李波告诉记者,米锅巴的定价是一包9.9元,按重量换算一下,一斤米锅巴能卖上40多元的好价钱,“我们还在继续摸索,下一步准备做米浆、米饮料,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利润,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入。”
站在示范区观景台上,平坦的田野一望无际,“高标准农田”标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农田旁的凉亭、麦田畔的村庄与绿色的巨幅“地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对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下一步高质量发展,街道区域发展办(农业)负责人表示:“我们在做好农田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了周边景观。以此为基础,我们也在开发研学路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做好效益提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