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共同富裕

浙江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小切口”典型案例名单公布,桐庐一例入选!

日前,浙江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小切口”典型案例名单公布,桐庐县探索形成“规划统编、内容统筹、空间统管”村庄规划编制新模式案例入选。案例内容如下:

桐庐县以全国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试点和省村域规划“多规合一”先行县为契机,探索“规划统编、内容统筹、空间统管”村庄规划编制新模式,将181个行政村分为30个详细规划单元。目前,14个单元已完成规划编制与报批,有效保障农民建房需求2821户、公共服务配套153处、乡村产业2069.83亩,落实重点项目选址33处;其余16个单元全部启动规划编制。

一、规划统编,从单一走向集群

一是建立统编体系。理清规划编制“一张表”,成立县长为组长的规划编制攻坚年领导小组,建立“1+2+3+X”(即1个总规、2类详细规划、3种城市设计和X项专项规划)规划统编体系。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成立县规划建设委员会,明确部门和属地平台编制主体责任。邀请省市业内专家14人成立攻坚专家库,负责规划编制指导,引入第三方在规划评审和报批等关键节点进行全方位技术审查。

三是统筹规划经费。县财政参与对各单位年度规划编制工作计划的审查,统筹安排编制经费并审批预算调整。该县2023年通过规划统编,经费预算由往年的7900万元降至3115 万元;2024年预算3000万元,保障全县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涉及国土空间资源管理的专划编制。

二、内容统筹,从局部走向全面

一是形成一张底图。立足“全域”和“全要素”,融合规划、林水等13个部门104类现状基础数据,形成规划编制一张底图,理清“是什么、缺什么、调什么”。

二是优化规划布局。在清晰的现状基础上量体裁衣,引导农村宅基地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聚,补齐公共设施配套短板,布局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需求瓶颈。

三是融合全域治理。在规划引领下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盘存、做地、供地等点式工作,统筹出台“优地优居”实施意见、支持分水片区农村人口集聚发展七条意见等配套政策。江南镇彰坞村拆除老旧房135户,腾出面积64.11亩,增加100余个建房指标,村集体经济增收287.4万元,并入选全省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

三、空间统管,从引导走向重构

一是注重刚弹结合。在用途管制上明确刚性管控内容,制定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准入及依法依规应退出的功能;在用地范围等方面实施弹性约束,采取实线带指标、虚线带指标、点位控制、预留指标等方式应对多种需求。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以区域潜力、承载能力评估为基础,以公共利益和区域发展为底线,以“整合资源要素—明确村庄分类—叠加管控要求—划定建设边界—布局用地空间—落实建设功能”为编制逻辑,优化村庄布局,实现各类空间合理利用。

三是注重实用导向。考虑乡村人口收缩、部分村庄建设需求不大等客观趋势,按照“城郊融合类、集聚建设类、特色保护类、精明收缩类、整治提升类”等五类村庄类型,科学安排建设用地规模,引导村民向城镇和中心村等集聚。


编辑:
信息来源:发展规划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