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整版刊发:杭州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打造“共富”城市范例
- 发布日期:2025-01-27 17:42
植物科学实验室搬到了萧山的田间地头;富阳的草莓卖到了中东;钱塘产业工人住进了“共享村居”;三墩静谧的稻田也能汇聚“泼天流量”;游客去往桐庐山间民宿寻找向往的生活……二十多年来,在“千万工程”持续扎实推进之下,杭州的城与乡各美其美,差距不断缩小。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这“三大差距”,是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新年旧岁交替之际,浙江提出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将城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安排,把缩小“三大差距”放在融合发展全局一体部署推进。
近日,杭州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召开。作为“千万工程”源起地,杭州吹响了先行引领的冲锋号:
在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中干在前、走在前,重点实施“强城提能、兴村提质、融合提速、产业增效、共富增收、文化增彩”六大行动,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
“强城提能”行动 构建“县镇村”联动新体系 作为新晋超大城市、GDP迈上2万亿的经济强市,杭州发展势头正盛。 但不可否认的是,杭州还存在“东强西弱”的地区发展差距。西部山区的发展,不仅关乎乡村振兴,更是迈向共同富裕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为此,杭州将开展“强城提能”行动,做强杭州现代化都市圈,持续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培育特色产业和产业平台,打造市域协作帮扶升级版。 县城,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在省、市两级部署当中,都将“强城”放在了首位,着重强调县城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核心作用。 “强城”,强的是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在以往杭州的“千万工程”实践中,这三个节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然显现:在建德,梅城镇带动起了乾潭、大洋、三都、杨村桥协同发展的“环三江口现代化美丽城镇群”;在淳安,下姜村示范引领,“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从25个村辐射到64个村,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
“提能”,提的是人口集聚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优势的重要体现,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汇集人、地等重要资源,可进一步放大这一优势,因地制宜推动经典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升级。
“兴村提质”行动 绘就和美乡村建设新图景 “千万工程”改变过、影响过的万千村庄,如何一直美下去? 为缩小城乡差距,杭州将开展“兴村提质”行动,重点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提升村容村貌品质。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杭州持续领跑。接下来,杭州将深入实施“和美+”六大工程、新时代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分类打造一批和美乡村特色村、未来乡村、数字乡村、精品线路、共富引领带和城乡风貌样板区。 打响乡村运营品牌。“禹上稻乡”“龙门秘境”……从美丽乡村转向美丽经济,行之有效的乡村运营模式是不少村庄的致富密码。杭州将鼓励镇村打造乡村IP经济,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村,规范提升强村公司。 “兴村,兴的是产业,是文化,也是村民的心情;提质,提的是乡亲富足的物质,村容村貌品质,也是乡村发展的志向。”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绘就和美乡村建设新图景,离不开优秀的乡村发展带头人。
未来,杭州将以村书记、农创客等为重点,实施千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和村播成长计划等,给予人才坚实的创业要素保障,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更多有志青年和乡村“双向奔赴”。
“融合提速”行动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缩小“三大差距”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并不是让农村越来越像城市,而是让“人地钱技”等要素资源能够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充分流动,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杭州将开展“融合提速”行动,重点落实“一体化”要求,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偏远山区农民进城安居,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消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公共服务优质提升。聚焦“一老一小”,深化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城乡共享。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改造提升乡镇村级物流服务点;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加快布局建设乡村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
“产业增效”行动 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4年,杭州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增长5.4%。 攀升的数据背后,是一条在“七山一水二分田”间探索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 增效,是杭州农业发展的关键词。 新型综合种养模式下,农田产出效益大大提升。在淳安县汾口镇,“稻鳖共养”“稻鸭共养”,让农户实现“一田多收”。 通过推进土特产集链成群,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西湖龙井茶、建德草莓、天目雷笋……叫得响的“杭”字头土特产,不仅能卖出好价钱,还能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振兴农业,杭州将开展“产业增效”行动,重点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五大业态,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品牌。 农业新质生产力,将是杭州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在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种菜有了新方法:通过智能机械设备自动化运作,117亩的蔬菜种植基地仅需5名工作人员管理,就能实现年产叶菜400多万斤。
放大数字经济优势,杭州将推动数智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高地。
“共富增收”行动 拓展联农带农富农新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根本要解决的是农民就业创业问题。 “一边唠着嗑,一边把钱赚了”,在临平新宇村莲谊农业的“奶奶工坊”,每年生产季都有百余位老人来到果莲生产线上剥莲子。灵活就业,农闲增收,共富工坊探出了好办法。
2024年试运营的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通过“政企村农”多方合作,构筑“科创+农创”平台,短时间内便吸引了39家企业和一批农创客入驻,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超1500万元。
小到一个岗位,大到一个平台,杭州将开展“共富增收”行动,重点建设共富新农园、组建共富联合体、开发共富新岗位,缩小东西部和城乡收入差距。
“文化增彩”行动 打造乡村文化繁荣新样本 年货卖得俏,村晚唱得响。蛇年春节将至,杭州乡村处处充盈着浓浓的年味,满满的幸福。 杭州还将开展“文化增彩”行动,促进乡村人文环境提升,不断擦亮“村晚”“村歌”“村舞”“村运会”等一批乡村文化品牌,建立多元立体文化供给体系。注重健康文明乡风培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着力挖掘保护乡土文化根脉,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用传统文化振兴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左手繁华都市,右手富美乡村。杭州将全力以赴,切实将省市决策部署加快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