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杭州“三农”工作十大亮点!
- 发布日期:2025-01-03 11:21
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实施“村美民富产业旺、改革强基勇登攀”十大促进行动,全力以赴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向好,呈现出了十大亮点。
预计完成蔬菜播种面积超155万亩、产量超360万吨,增幅均超2%,蔬菜面积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9.53万亩、达年度任务147%。
永久基本农田及其储备区内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19万亩,占比达到82%。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7.55万亩、产量11.53亿斤,面积产量的增量增速均列全省第一,杂交晚稻千亩示范片高产竞赛蝉联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畜产品实现稳产稳供,全市生猪存栏94.48万头,同比增长8.47%;鸡蛋产量10.83万吨,同比增长11.43%;羊存栏26.66万只,同比增长9.9%。
全市水产品年产量预计19.53万吨,同比增长4.99%;养殖面积79.23万亩,同比增长1.67%。
杭州成功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也是全省唯一整市试点。
率先推进新时代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全省和美乡村“三大行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萧山、余杭、富阳成为首批省级试点县。
启动农房宜居改造1.2万栋:管线序化村140个、村道提升村194个。
建成美丽乡村特色村30个、未来乡村60个、数字乡村100个,培育产业特色村200个。建成和美乡村精品线路20条,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富带3条。
打造共富风貌游线80条,3建成共富风貌驿112个。
立足杭州超大城市实际,坚持“高效、生态、融合”发展方向,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成功承办全国智慧农业现场会、全省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推进会。
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现代农事服务中心15个。
认定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6家、未来农场3家、新建低碳农场38家。
建成市级种质资源圃47个,绿色科技基地23家。
新建陆基设施圆桶1027个。
新增稻田综合种养10万亩,总面积突破20万亩,较上年实现面积翻番。
实施“十链百亿”工程,累计培育单条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20条。
“九曲红梅”等10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名优土特产,有31个产品入选全省土特产百强榜,数量居全省前列。
农业农村部全国“土特产”集中推介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浙江主场活动、“全国放鱼日”省级主场活动等在杭举办。
创新推出村播成长计划、农创客“五大行动”计划和“新农人”学历提升计划,累计引育现代“新农人”3.58万人、农创客10607人、乡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运营师308人,引进乡村运营团队87个、运营项目872个、总投资18.6亿元。
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头雁”1058人。建成全国农民田间学校6个、省级93个,打造“新农人”直播基地354个。
建德入选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试点建德、桐庐入选省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项目县(市)。
桐庐“桐掌柜”、西湖龙井新茶人、建德草莓师傅成功入选“浙农智富”品牌。
在全省首创粮食生产功能区跨县域布局优化政策下,协同推进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林地等保护补偿等10项机制,创新探索跨县域布局调整的程序、标准、路径和指标交易,东部地区实现1000亩粮功区跨区代保,西部区(县)争取1.08亿元保护补偿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实现东西资源流通、布局优化、协作共富。
成功举办第六届国际茶博会,首次实行完全市场化办展,现场交易194.33吨、交易额2.43亿元,均创历届新高。
“西湖龙井”品牌价值84.35亿元,连续六年位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出台《关于科学利用山林资源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高效生态山林经济基地项目实施方案》,围绕木本粮油、林下复合种植和生态养殖,首批启动打造高效生态山林经济基地15个,面积3.14万亩,总投资5.49亿元。
为西部山区村量身定制“一村一策”方案,根据村庄不同的资源禀赋,指导各村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积极推进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等增收模式,1903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实现“8050”目标。
2024年全市新增盘活闲置农房4274宗帮助村集体和农户增加财产性收入1.95亿元。
全省清廉村居建设暨“三清一促”现场推进会在杭召开。
引导区县协作、联乡结村、“三百帮促等协作帮扶资金重点投向乡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项目上。
2024年共落实区县协作资金4.44亿元协作项目81个,城区向山区4县产业转移项目24个、总投资18.29亿元
37个“联乡结村”帮扶集团共落实帮扶资金1.2亿元、帮扶项目19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