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信息>市级动态

螺蛳壳里如何做出“大道场”? ——现代化都市渔业做出解法

当下,正是渔业丰收季,在余杭区仁和街道,“吃鱼到仁和,敢为天下鲜”招牌正在不断擦亮,不由让人想去一探究竟。作为一镇之域,其辖区内水域面积满打满算也就10多平方公里,且不可能都拿来养鱼。寸土寸金之下,狭小螺蛳壳何以做出“大道场”?


带着疑惑,最近,记者走进仁和街道发现,当地扬长避短,现代化都市渔业解法耐人寻味。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三招。

第一招:科技加码提效率

养了30年鱼的杭勇,今年有些奇怪:以前一年忙到尾,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如今,隔三岔五外出旅游。亲友纳闷:是否不养鱼提前退休了?

“在养,一直在养。”杭勇的回答越是简单,关心者越是不明就里,只能如实相告,“现在,我用上了智能化装备,不用天天现场盯,自然就能脱开身。”

确实,之前500多亩鱼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虽是科班出身,也有丰富的经验傍身,但杭勇丝毫不敢马虎。不光得操心,各色支出也是连年抬升,等年底一算账,他发现其实没挣多少。两年前,杭勇清退了大部分鱼塘,只留下120亩予以精细化改造。


杭勇目标很明确,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于是一口气上了“三大系统”。都派啥用场?他如数家珍:像远程自动投饵系统,装一次料就能用7天,能省不少劳动力;再说到液氧增氧系统,再也无须担心极端天气所导致的鱼塘供氧不足;借助数字监测系统,各色传感器如同“智能管家”,随时随地、白天晚上,都能处置各种情况。

效果如何?数字为证,产量、效率、效益三提升:比如自从用了纯氧液氧增氧技术,青鱼成活率可提高到96%,同时亩均产量提高了22.5%;饵料系数降低至13.4%,总体换水量下降了55.5%;鱼儿健康了,养殖密度自然更高,外加套养甲鱼、白条和花鲢,一水多用,亩均效益达1.26万元,比单养青鱼效益增长了186%。


第二招:思路广开提身价

一大早,杭州华农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陆华标便在自家9号鱼塘堤岸上架起手机。7名员工拉起网,鱼儿乱窜,跃出水面,好不热闹。这是直播卖鱼?再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只见他一次次向“粉丝”回应:“这次投入一万多斤鲈鱼”“明天早上9点开始,持续4小时”“每位2000元”……

约莫过了2个小时,一声令下,直播结束。“虽然‘粉丝’意犹未尽,但就53个名额,再播下去,就得婉拒了,这可不是饥饿营销。”陆华标解释道,以钓代销的模式,关键在于掌握好垂钓人数与投入鱼量的平衡点。

引入这一新模式前,陆华标已养了10年鱼,不仅要管基地,还要管销售,由于缺乏市场影响力,价格随行就市,几乎没啥溢价空间。去年,他转变思路,将竞技垂钓纳入销售环节,加上直播引流,迅速吸引了一批“铁杆”钓友。“以钓代销,少说每斤鱼多赚1块钱。100多亩鱼塘,年产60多万斤鱼,至少可增加60万元收入,还免去了每日奔波卖鱼之苦。”

为了增加效益,老板们纷纷从鱼的身价上做文章,各显神通,各出奇招。杭州建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姚建光颇具战略思维,这些年一边向工厂化养鱼要产量,另一边向深加工、种苗研发、稻鱼共生等高值化养殖加速转型。

2005年,当大家还苦于如何养好鱼之时,姚建光已不愁产量问题,开始思考如何卖好鱼。他找来老师傅,将养殖5年以上的青鱼,配上花椒、老姜、小米椒等,做出了香辣可口的青鱼干,每斤青鱼因此增值2元以上。现在,其所产四成鱼都是加工后出售。

思路一开路子广。2012年,在杭州市农科院的支持下,姚建光带领合作社研发“杭鳢1号”,目前已推广养殖面积4000余亩;之后,又借智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引进芦苇型渔稻,开展虾池种稻试验,逐步形成了“稻虾共生”“稻鱼共生”和“稻鳅共生”三种模式,在余杭推广面积就有8000余亩。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聚人气、打品牌,仁和街道将都市渔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充分融合,专门成立了“渔乐仁和”工作领导小组,绘制渔业地图,招引新业态。如今循着地图,渔味农家乐、民宿、特产店等一应俱全,生态游、体验游、研学游等文旅路线各有千秋,还依照不同节点,推出冬捕节渔文化生活嘉年华等活动,“三白潭青鱼干”备受推崇,“仁和百鱼宴”声名鹊起,“吃鱼到仁和”渐成潮流。


第三招:模式输出拓空间

向科技要效率,换思路提身价,仁和街道的“渔老板”似乎并不满足于一亩三分地。这几年,在渔业产业链党委的牵头下,大家有的开始抱团合作,共享好经验、好品种,有的则跳出传统模式,从“卖产品”转向“卖模式”,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姚建光就牵头成立了杭州余杭建光黑鱼专业合作社,前后吸收社员107名。从此,这些“大将”开启抱团走产业化道路。眼见青鱼愈发走红,他又带头组建杭州建光白潭青鱼专业合作社,引领社员科学养青鱼,并在去年5月孵化出适应本地生长的青鱼苗。

眼下,走在仁和街道,这种以大带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接轨的做法已十分普遍。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更往前一步,开启了“飞地养鱼”。在本地,旗下“鱼工厂”令人称奇,相比同样面积的露天鱼塘,产量显著提升。在外头,合作基地已有1300多个。


记者初识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时,只知它是一家水产养殖企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如今,其已是一家渔业技术和模式的输出平台,手握4个发明专利、15个实用新型专利。“我们的合作模式就是由公司提供苗种、饲料、技术、标准等,合作养殖场(户)按标准进行生产,最后再进行统一保底回购。”该公司总经理潘明杰介绍。

这不就是典型的“地瓜经济”,蔓藤在外,块茎在内,模式输出为公司快速扩张提供了尖兵利器。潘明杰信心满怀道:“去年,公司总产值达到1亿余元,仁和本地产出占比60%,随着对外输出模式,预计今年产值可超1.5亿元,将超过本地占比。”

数据显示,渔业产业链建设三年以来,由于养殖面积有限,辖区渔业的一产产值增速达5.5%,已属不易,2024年底增长至3.45亿元,而在三产融合带动下,全产业链产值已超4.5亿元。


仁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江新渊表示,仁和街道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打造渔业科技高地,拉长“产、加、销、服”渔业产业链,推动全域渔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同时,鼓励像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样有条件的企业放眼全国,向外伸出蔓藤,培育出本地的渔业总部经济。

近年来,杭州市以水产品稳产保供、渔业高质高效、渔民富裕幸福为目标,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深入实施渔业“双强”行动,通过模式增效、设施增地、种业强基、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全市水产品年产量预计达19.53万吨、同比增长4.99%,养殖面积79.23万亩、同比增长1.67%;新建陆基圆桶1027个;推广新型综合种养面积20万亩,带动农户增收5亿元以上。发展休闲渔业主体180家、年产值1.4亿元,培育淳安淡水鱼等1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3条。


编辑: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渔业渔政渔港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