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信息>区县动态

培育一棵好苗种下共富梦!崇贤智能育苗工厂春耕备耕忙

一年之计在于春,浙江大地正奏响春耕备耕“进行曲”。最近,位于临平崇贤街道杭州康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108亩数字化育苗工厂正值生产旺季,1000多万株果蔬种苗长势喜人。这个春天,它们将被送往周边3000多户农民手中,种下丰收的希望。育出好苗,助力农户增产增收,这座有1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智能育苗工厂有什么特别?

育苗大棚内的嫁接区坐着6位女工,都是周边村民。已有近10年“嫁接龄”的史俊利手脚最麻利,一割、一接、一夹,短短五秒钟,便完成了整个嫁接过程。“嫁接的位置特别重要,偏一点,苗就容易蔫。”史俊利告诉记者,标准是50棵苗装一盘,她一天能嫁接上百盘。

瓜菜嫁接苗,是这个数字育苗工厂的“人气担当”,公司年产的2500万株瓜菜苗中,一半以上都采用了嫁接法提升品质。其中,茄子嫁接苗更是爆款,年销售超600万株,采访当天,工厂还接到了安徽、上海农户预订茄苗的电话。“嫁接的目的是抗土壤连作障碍,通过嫁接,气口上面的部分是不抗病的,下面是抗病的,如果气口和土壤挨得太近,苗种下去后土传病害会从气口进入,所以我们要求尽量把气口拉高。”康成农业董事长金炳胜一边叮嘱着嫁接工人,一边向记者介绍道,仅凭这一小小的技术细节,种苗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

不仅如此,康成农业的茄子嫁接苗“很好种”,奥秘还藏在砧木的筛选中。目前,工厂和浙江大学、省农科院开展合作,汇集全国各地在不同环境中根系抗病表现特别突出的10余个野生茄子品种作砧木,再与口感软糯、广受市场欢迎的本地优质线茄品种“杭茄2010”“浙茄10号”进行嫁接,培育出一系列适宜山区、沿海、平原不同土壤条件种植的抗病、优产茄子嫁接苗。“浙江是七山两水一分田,土地比较少,打个比方,今年种了西瓜,明年就不能种了,连作会导致黄叶、烂根甚至植株死亡等一系列问题,给农户造成很大的损失。”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曾经一直困扰着金炳胜和许许多多农户,直到嫁接技术的出现。

为了找到最适合浙江一带土壤气候条件的嫁接方法,从2016年开始,金炳胜便带领团队开始不断实践。“刚开始批量嫁接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像如果用顶插接方法,一旦环境不适宜,就会导致种苗出侧芽,影响植株生长。嫁接前把砧木的芽眼全部削掉,后期不需要掰除侧枝,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也提高了种苗成活率。”金炳胜表示,目前茄子、西瓜等农作物都是采用贴接法,这也是团队近7年的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嫁接好的苗会被放入温暖、高湿的嫁接愈合室,成活一周后再进入数字化大棚“练苗”。

眼下,工厂用上了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农业环境管控系统”,所有大棚都成了物联网温室:当大棚内气温低于15℃,地源热泵系统会自动开启,利用浅层地热提升环境温度,降低空气湿度,节能环保;当棚内气温到达26℃时,安装在温室上部的内循环风扇便会自行启动,为种苗降温。“农业生产变得更高效,也更精准了。比如通过设备来浇水,每个喷头的出水量都很一致也很柔和,对小苗生长非常有利。”金炳胜介绍道。

环境数字化管控、机械集约化育苗,如今,金炳胜团队的这套瓜菜育苗方法,已成为我省种植业主推技术之一。作为杭州市“菜篮子”保供基地之一,春耕期间,工厂每天要向市场供给6万至8万株瓜菜种苗。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工厂采取全程机械化的方式。填料、打孔、播种、覆盖、浇水……精量播种机在自动流水线上高效、有序地进行着一连串穴盘播种操作;播满种子的穴盘被成批运向智能催芽室,等待种子发芽;种子发芽后再进入“潮汐式移动苗床”,享受定时定量按需输送营养液的智能服务。“接下来,我们还会引进嫁接机器人。”金炳胜算了笔账:“手工嫁接每人每小时大概能嫁接800棵,但使用机器人嫁接一小时可以完成1500棵,效率提升近一倍。”

好苗配良法,才能获丰收。金炳胜说,平日里,他和技术团队成员也常走访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所以他们时不时就会接到农户的咨询电话。

“他们的育苗设备比较好,还有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所以种苗质量也好。”钱林森是当地种植大户,拥有十几亩联动育苗棚,已经在工厂订苗五个年头了。去年,金炳胜走访时听说钱林森的地块前面一年已种过一轮西瓜,当即建议他改种用南瓜苗作砧木的西瓜嫁接苗,并向他示范了种植方法。去年试种后,钱林森的西瓜收入增长了三成,令他欣喜不已,也对工厂培育的秧苗更有信心。今年,钱林森抢先预订了开春后的首批嫁接苗,“今年我一共拿了近八千株苗,有茄子、西红柿、辣椒、黄瓜,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卖个好价钱。”钱林森笑着说。

全程跟踪服务、专业设备支持、根据不同土壤性质提出栽培品种建议、给予技术指导……如今,金炳胜和技术团队已累计培训了6000余位农民,脚踏实地地走在共富路上。“只要农户能增收,我们育种人再忙再累都值得。”金炳胜说。


编辑:
信息来源:办公室(计划财务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