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逐梦田间种出“莓”好生活
- 发布日期:2025-04-18 15:18
在临平区乔司街道朝阳村有这样一位新农人,扎根异乡六年专心种草莓,不仅“种”出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把自己和父亲“种”成了“草莓专家”。
难舍种地心愿 投身草莓田
走进朝阳村“莓好时光”家庭农场,育苗大棚内的草莓已经开始萌芽和展叶,田间的幼苗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每年3月中旬到清明之前,主要做育苗的工作。最近正在平整土地,然后取出标准的育苗垄来,把种苗种下去。”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干脆利落,是对这位“90后”新农人的第一印象。这天,天空中还飘着毛毛细雨,但岳涵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说趁着这两天雨水多,要赶紧翻耕土地,备耕育苗。
“一个标准的育苗垄宽约1.8米,土地平整好后就可以起垄,我取的长度基本在三四十公分之间,方便夏天排涝。整体算下来,一亩地大概需要一两天的时间。”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岳涵开始操作手扶拖拉机起垄,这是他变身“新农人”后学会的第一个技能。
2014年,岳涵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在城市工作了几年,但心里还是对种田有憧憬。2019年,他决定创业,考察时发现朝阳村里有一块面积较大、交通便利的空地,土壤日干夜潮,属于盐碱沙地,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草莓的生长。于是,岳涵租下这十几亩地,准备大干一场。“我自己就是一个草莓爱好者,而且相比其他水果,草莓的回报周期较短,当年9月份种下去,在11月底到12月初就能上市,顺利的话两年之内就能收回所有成本,接下来就是盈利了。”
直面发展难题 用心学技术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一个“草莓小白”,岳涵在创业初期面临的挑战可谓层出不穷。他回忆道,第一年,因对草莓种植技术一窍不通,买回的草莓苗质量又差,土壤消毒也没做好,16亩草莓差点“全军覆没”,收成寥寥无几。“草莓行业里有一句俗语,‘苗好七分收’,苗的质量决定当年的产值。所以我们痛定思痛,决定自己育苗。”岳涵说道。
如何根据气象条件和土壤状况科学施肥与灌溉?如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专家指导下,岳涵系统学习了草莓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与此同时,自主育苗的优势也逐渐显露出来。岳涵估算,农场自主育苗后,草莓亩均产量提升近20%,亩均效益提升约30%。不仅如此,从2024年开始,除了越心、越雪妃、香野、红颜99等常见品种外,农场还向周边农户供应一万余株“黑珍珠”“建德白露”等新品种草莓苗,种下增产增收的希望。“每年我们都会引进一些新的品种,根据它当年的一个表现,口感、风味、甜度以及产量等情况做综合评估,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种植。”岳涵介绍,省农科院今年又发布了一个名叫“脆玉”的草莓新品种,已经在育苗棚里进行了试种。
向品质要效益 多元求发展
草莓种植是个细致活、耐心活,管护工作尤为重要。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新品种试种成功后,岳涵并没有急于扩大种植规模,而是专注于提升种植技术,提高草莓品质。“像‘建德白露’这个品种,植株能长到20到30公分,种植的行距和株距就要放大一点;‘越雪妃’的植株比较小就可以适当种密一点。”岳涵说。
通过疏花疏果、水肥一体化管理以及一系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手段,在同等产量的情况下,农场内多个草莓品种的口感风味和个头都有明显提升。而乘着农旅融合的东风,2021年起,农场开始提供草莓采摘、农事体验等服务,吸引了众多周边游客前来,节假日客流量可达400到500人次。“我觉得他们家的草莓很好吃,果型很大很饱满,性价比高,很适合带着小朋友一起来,自己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比直接买来吃更有意思。”沈女士说。
从育苗、种植、管理到采摘、销售,农场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草莓产业链,业务范围的增加,让岳涵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他想到了有着果树管理经验的父亲。不过,父亲岳宗方一开始却并不看好他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太辛苦了,2005年之前我也是一直从事农业,当时有种植桃树、苹果树还有葡萄之类的,所以不想他也吃这份苦。”不过岳宗方最终拗不过儿子,开始从头学习草莓种植管理技术。“慢慢投入进去,把心思都用在种草莓这件事上的时候,还真有点快乐。草莓长得大,没有病虫害,来农场采摘的顾客越来越多。”岳宗方笑着说,现在这些“小事”能给他带来满满的幸福感。眼下,除了做好草莓苗的日常管护工作外,岳涵还在学习电焊技术,想自己制作一些实用的新农具。
在垄间弯腰,却向着星辰生长,岳涵用六年时间硬核“变形”,用实际行动证明土地从不辜负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