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新农人:从“闻香童子”到“制茶状元”
- 发布日期:2025-04-25 09:14
青山环绕的大源镇觃口村,因一场千年之前的“见子归来”得名,如今又因一位“00后”新农人的回归,续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22岁的李锦超,尚未大学毕业,却已是大源镇远近闻名的“茶山少东家”。他手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奖证书,身披家族三代茶农的传承使命,用年轻人的锐气与巧思,在500亩茶山上架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绿色金桥”。
李锦超的茶缘始于童年记忆里的青瓷盖碗。每当家中来客,这个踮着脚尖泡茶的“小茶童”,总忍不住掀开茶盖深嗅一口,袅袅茶香中,藏着他对土地最初的眷恋。这份眷恋在少年时期化作执拗的选择。尽管父母反复劝诫“当农民太苦”,他仍坚持报考职高农业专业,白天在课堂研习植物生长与环境,周末就钻进茶山实践。2021年,18岁的李锦超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手工制茶赛项中一举夺魁,评委评价他“手法老道如匠人,火候把控见灵性”。领奖台上,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腼腆少年,用金奖证书向父母证明:新时代的茶农,既能守住匠心,也能闪耀舞台。
“当下大家都追求康养理念,我做的茶不仅喝时口感好,喝后体感也要好,且能长期喝。”李锦超自信满满地说,“我非常注重茶叶的原生态品质,也经得起国标检验。跑山土鸡就是我的‘茶山卫士’! ”他笑着介绍,“一只鸡每天能消灭200多只虫,排泄物又能给茶树做养料,完美形成生态种植闭环。”
在“原生态即品质”的理念下,这位新农人非常讲究制茶工艺,从采摘开始就注重“一芽二叶”,之后严控萎凋、摇青、烘焙等每道工序,手工炒制温度把控精准得当,全覆盖各类客户口感需求。即便在当下直播带货最忙碌的春茶季,他也严守“收灰七日”古法——将炒制后的茶叶存入石灰缸,让时光悄然吸走最后一丝水汽。“机器能提高效率,但做茶人的’慢功夫’,才是留住茶魂的关键。”轻抚着茶缸上斑驳的包浆,他的眼神沉静如老茶人。
白天,他是奔波于茶文化论坛的李总,与非遗传承人探讨制茶;夜晚,他化身直播间里的“觃茶”,用“沉浸式炒茶”吸引年轻消费者,开发线上销售。当父亲还在为自家茶青不够发愁时,李锦超已搭建起自己的茶青供应链,带动了周边茶农的种植和销售。“以前觉得儿子‘不务正业’,现在看他用抖音把茶叶卖到新疆,佩服他!”父亲李玉青望着仓库里打包待发的茶叶,笑意里满是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