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信息>区县动态

强村有招 | 解密临平这些“网红”乡村的蝶变密码

5月的临平,空气里都浮动着枇杷的甜香。塘栖镇塘栖村的枇杷林里,金果压枝。村民老沈弓着腰,将一筐筐饱满的“软条白沙”码得整整齐齐。他的笑容里藏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枇杷是大年,村里一天就涌进了上千人来买枇杷哩!”

而在果园不远处的“共富乐园”里,孩童的欢笑声与卡丁车引擎声交织;边上的“共富集市”则传来阵阵吆喝……这是塘栖村最近几年的日常图景。

视野再放大,超丁村的稻田咖啡馆飘散出米露拿铁的醇香,鸭兰村的哒克兰岛定格了落日余晖,东新村东野营地的篝火映亮夜空……这些散落在临平山水间的“网红”乡村,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重构着都市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这片被大运河滋养千年的土地,如今正因农文旅融合而焕发新生。

当“网红”标签与古老村落碰撞,临平正用一场传统与现代、场景与消费的“双向奔赴”,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答卷。

在农田里种下“诗与远方”

在农文旅融合的叙事里,临平选择让千年农耕基因与当代商业文明平等对话。

在塘栖镇超丁村,千亩稻田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资料,而是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95后”主理人彭嘉祺将南法风情的咖啡馆“见山小院”嵌入稻田中央:巨大的落地窗外,碧浪翻滚的水稻与远山相映成趣。据了解,“见山小院”目前周末人流量可达上千人次,工作日平均每天也都营收过万元。

在这份诗意背后,是传统与现代的“基因重组”。“咖啡店前这一大片绿色的稻田是临平区首个‘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村委会主任介绍说,这片土地从“小田”变“大田”,形成了1000余亩的连片耕地,亩产超1000斤。这个项目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成就了“见山小院”的自然风光。

这种“基因重组”在塘栖村展现得更为彻底。

曾经的厂房变身“共富研学中心”,“三众三园”模式让枇杷林、草莓园周边成了亲子乐园。“过去种果树是‘看天吃饭’,现在种的是产业链。”村支部书记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座共富果园说道,“那些是由农创客众创打造形成的集采摘、研学、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而散落在果园周边的“共富乐园”则瞄准“一日游”“周末游”“乡村风光体验”等游客群体,逐步规划并落实了林下环湖卡丁车、丛林穿越、水上游船等十余个游乐设施。

超丁村、塘栖村并非个例。截至目前,临平区拥有景区村庄36个,其中金3A景区村庄1个、3A级景区村庄18个,形成了塘超小径、大运河沿线、崇贤和美水乡等3个市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临平的农文旅融合不再是做推倒重建的“颠覆者”,而是做传统村落的“翻译官”——把老屋的砖瓦、稻田的四季“翻译”成年轻人听得懂,也爱听的故事。

流量背后的“乡村算法”

临平农文旅的另一把“密钥”,在于将空间场景转化为消费势能的拓扑学。

这种转化在崇贤街道鸭兰村哒克兰岛体现得尤为精妙。在这里,450亩土地被重新“编程”:孤独的树成为精神图腾,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的红色研学路线与“水生四美”的采摘动线形成空间联动……

“我们不是简单复制‘ins风’,而是用‘湿地’‘红旅’‘水生四美’构建独特IP。”项目投资运营方浙江永泽数智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哒克兰岛将荒地打造成了“都市人的自然疗愈地”,并带动20余位本地村民参与场地运营服务,构建起“村民技能增收+游客在地体验”的双赢模式。

而运河街道东新村的东野营地,则上演着更质朴的“逆袭剧本”。多年前,这里还是堆满建筑垃圾的荒地。以运河二通道开通为契机,运河沿岸开展综合整治,村民张继英在村集体的推动、助力下,用旧砖瓦垒起茶室,用废弃轮胎打造花坛……历时5个月,“脏乱差”的荒地变成了“小而美”的露营胜地。

如今,这片4000平方米的营地已成为临平“微改造”的典范,也证明了“流量密码”未必需要重金投入,关键在于找准资源与需求的连接点。

在临平,像哒克兰岛、东野营地这样将闲置资源重新“编码”的“乡村算法”正在被不断复制。近两年来,临平区通过全域土地流转盘活闲置土地5.6万亩、闲置项目62宗,并以“一村一品”定制了多个特色场景,引进农村职业经理人11名。仅2024年,临平区就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建设41个,其中13个项目被评为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

可以说,临平乡村的“出圈”不是简单的“网红效应”,而是让乡村从“被动输血”转向“自我造血”的结果。


编辑:
信息来源:临平区农业农村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