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共同富裕

浅析共同富裕背景下杭州实践成果与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杭州如何聚焦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准确把握发展新指示、新要求、新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和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贡献杭州智慧和力量。

二、主要做法

杭州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市域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约为1252.2万人,其中‌农村常住居民197.9万人。近年来,杭州始终一手抓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手抓民生基础设施改善,一手抓群众物质富足,一手抓精神富裕,努力奋力绘就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新图景,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全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破解难题上,让“千万工程”迸发活力。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牢牢守住粮食生产能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社会稳定三条底线,不断加快农村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农业综合服务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解决民生实事。2024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47.55万亩、产量11.53亿斤,面积产量的增量增速均列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2024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为386亿元、增长3.5%。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9.5亿元、经营性收入170.9亿元,分别增长3.7%和8.5%,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实现总收入超过8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

二是全面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把发展的支点放在群众获得感上,让共富基因更加扎实。始终坚持全市一盘棋,聚焦发展短板、聚焦群众实际获得感,不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等体制优势,积极改善农村环境,提升治理空间,推动移风易俗,有效保障民生需求,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2024年落实协作帮促资金5.45亿元、项目287个,城区累计向山区4县实现产业转移项目22个、总投资22.7亿元;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3356元和50805元、增幅3.4%和5.4%,城乡之比为1.64:1;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8237元、增幅10.6%;基础养老金标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市域统一标准。

三是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发展的拐点放在生产生活上,让高效生态成为主旋律。按照效率优先、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治、养、转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巩固农村“污水、垃圾、公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风貌的管控,系统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不断推进村民的生产方式、建筑方式、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截止2024年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9.85%、增长0.4%,累计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面积66万亩;农地提标改造累计12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7.83%;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129.2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82%,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1.4%,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95%,规模养殖场尾水零直排率100%。

四是全面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把发展的原点放在市场连接上,让城乡居民充分受益。聚焦美丽乡村资源集聚,做好“农文旅”文章,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浙江(杭州)主场、浙江农业博会、乡村土特产年货展等活动,充分展示国内外名优特产,提升国际合作交流影响力。用市场化的理念,大力培育乡村CEO、乡村职业经理人、“新农人”“农创客”等,对生产经营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有效打开农村连接世界的通道,以节促增、以人助增。2024年全市共承办各类展会活动30余次,休闲旅游7440万人次,电商销售额97.9亿元。累计引育“新农人”3.58万人、农创客10607人、乡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运营师308人,引进乡村运营团队87个、运营项目872个,总投资18.6亿元。

五是全面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民生需求上,让广大群众分享红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善和保障民生关键小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等热点难点问题,想方设法纾民困,千方百计办实事,扑下身子求实效,注重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品质同步,按照全民参与、个个尽责、人人享有的要求,不断完善分配制度,让建设的成果共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6%,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达到64.5%。美丽乡村、农村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96所,新增学位10.09万个。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累计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2340家、服务老年人2200万人次,助餐优惠金额超过9900万元。

三、问题短板

杭州以“千万工程”助力共同富裕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了产业布局,助推了西部山区4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城乡区域差距。但从城乡发展格局上看,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东快西慢、区强县弱”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上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依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民生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上看,农村的历史欠账很多,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构建城乡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市域一体规划建设体系、全域统筹保障支撑体系还有待深化挖掘。

四、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聚焦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这意味着我们在推进过程中,要通过超常规措施,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坚持把握好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逐步性、共建性和非平均性,重点围绕“地、产、粮、人、策、治”等要素禀赋,瞄准“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力求在山区 4 县发展、县城承载能力、乡村和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上等方面求突破提升。

1、顶层设计要系统重塑部门资源,建立完善上下贯通、左右协同、权责清晰、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一是压实责任找堵点,紧盯改革破难题。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进一步强化五级书记抓振兴的责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办牵头抓总的作用。在体制机制上,围绕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在去城市、逆城镇化、建中心化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调整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体制机制,处理好建设与发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积极开展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山林经济与现代都市农业的融合政策。在破解难题上,瞄准乡村 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土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等发展新路径,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城乡发展方式、区域发展方式、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转变,充分发挥数字城市优势,通过AI智能手段,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实现同城同工同待遇。

二是创造条件除痛点,优化环境强服务。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以数字乡村国家试点为契机,围绕省委“一号改革工程”部署,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外部环境上,聚焦企业需求,凝聚政企合力,引入市场资源,优化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提升工作服务效能,精准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算好经济账、生态账、民生账,全力打造全链条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最优营商环境,积极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经营主体内生动力,确保呼声“有应”、诉求“有解”,构建起多元化的供给需求、立体循环体系。在内部环境上,立足农村改革,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资源和落地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吸引人才聚集,精准实施农机装备研产推用、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智慧体系建设,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化、宜机化、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深化区县(市)市协作、“联乡结村”和“三百帮促”等活动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支持、协同共建、产业转移、城乡融合等建设路径,实现区县(市)优势互补、要素互通、资源共用、利益共享。

三是攻坚克难破堵点,激活创新添动力。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抓手,不断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农村创造积累更多的财富奠定物质基础。在分配制度上,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扩中提低”,实施“土、特、产、富”改革,通过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全产业链激励机制,不断创新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完善乡村产业品牌推广体系,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差距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利益共享上,实施“承包地、标准地、宅基地、发展用地”联动改革,建立东部“种楼”与西部“种粮”利益分享机制,做大做强改革分配的红利,处理好发展与分配、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之间的关系,让劳动、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基本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发展,防止两极分化,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群众。

2、目标举措要激活内在动能潜力,建立完善精准施策、固本强基、凝心聚力、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

一是紧盯问题补弱项,精准发力促提升。以高质量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县城经济发展为载体,通过创新攻关补齐发展的短板。在产业链条上,积极谋划制定新一轮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补齐茶叶、蔬菜等现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扩链强链短板,大力发展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优化组合、更新跃升,催生城乡融合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项目监管上,始终把民生项目建设贯穿于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坚持项目全周期闭环管理,以产业特色村培育为重点,深挖乡村“土特产”资源,按照上游良种良法、中游精深加工、下游品牌营销的方向,突出抓好10条10亿元级全产业链建设,梯次培育一批上亿级全产业链,提升首位产业支撑力,全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是聚焦产业链服务,强化要素形合力。以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数字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积极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示范区。在指标设置上,着眼群众急、难、愁、盼等突出问题,强化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的调度,每年安排不少于 5%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和项目用地。要加强对农民(低收入农户)增收情况分析,及时研究存在问题和短板弱项,既要考虑硬件与软件短板,更要分清共性与个性问题,精准制定务实举措,全力推动优势指标稳中有升、弱势指标补弱补强。在资源载体上,实施以人才链为牵引、创新链为驱动、产业链为支撑、资金链为保障的人才引力提升工程。深化“共享村居”建设,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巩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扩中提低改革,稳岗扩岗等专项计划,打好政策“组合拳”,不断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实现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一体化、精准化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持续缩小“三大差距”,巩固“千万工程”成果。

三是目标聚焦求重点,品牌整合促振兴。以打造一批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共富标志性成果为突破口,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目标任务上,紧紧围绕浙江省共同富裕“1311”体系,高质量打造“六大杭州样本”,重点实施共同富裕“十大行动”,以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试点城市为契机,切实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中心镇(村)人口的吸引力,推进“一县一策”的落地见效,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收入优化分配的新格局,构建起城乡跨区域合作一体新模式。在品牌赋能上,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和市场的作用,通过打造“九个一批”供销共富系列载体,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分级协同、高效顺畅、赋能增值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综合平台,构建以“醉忆杭鲜”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区、县(市)公用品牌和优质单品品牌为支撑的产供销一体、多元化资源聚合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格局,促进西部山区农产品流通销售,助力乡村振兴。

3、保障机制要分层分类细化方案,建立完善强弱互济、内外联动、统分结合、标本兼治的保障体系。

一是强基固本聚合力。以党建为统领,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促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人才支撑上,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研究制定乡村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政策措施,选优配强乡村振兴主力军,构建起组织部门牵头,纪检、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充实基层力量。通过分批分类实战培训、擂台比武、文明评选等活动,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夯实基础激发活力。在工作效能上,紧扣疑难杂症和民生关键小事,通过民主协商、村务监督等机制,强化党建联盟、产业联盟平台作用,及时研判断化解风险隐患,结合基层减负、“三清一促”行动,不断提高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组织号召力。严格落实“五议两公开”,探索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二是优化结构提服务。坚持城乡补助资金、生态建设效益、土地使用效益和产业布局统筹结合,整合各层级惠农政策,‌形成一张惠农政策管理清单,‌实现政策资源汇聚。在平台管理上,‌按照财政金融支持、‌降本减负、招商引资、‌稳岗就业、‌畅通经济循环、‌扩大有效投资等快速高效、覆盖面广、‌要素完备的政策发布、‌兑现综合性服务平台,‌集成建设项目审批、就业‌创业、‌政策解答等农业经营主体关注度较高的事务性栏目,提高政策资源的可达性和使用效率。在管理服务上,‌统筹省、市、县线上线下惠企政策综合服务窗口,‌依托数字城市智慧大脑,‌编制标准化政策申报指南,为涉农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绿色通道、‌帮办代办、‌申请受理等服务功能,‌实现政策自动匹配、‌免申即享,‌确保政策资源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符合条件的企业手中,‌实现企业“最多跑一次”。‌

三是考核评价重激励。以效能评价体系为依托,从机制、问效等方面发力,以考促行、以奖评优,有效推动各项工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在评价体系上,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事项准入制度,抓住引领性、关键性、约束性指标,科学设定指标权重,突出考核重主攻方向点,删除导向性弱、操作性不强、精准度不高,以及重复交叉、多头考核项的指标,构建起因地制宜、具体量化、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防止“一锅煮”“一刀切”。在动态监督上,突出工作重点,把握质量效率,在分解任务、组织推进中,既注重反向约束,更要注重正向激励,聚焦重点关键、分值占比大、排名靠后短板弱项和隐患扣分等指标,通过“一对一”联系、“点对点”提醒、“实打实”管理,压实各级责任。确保工作节奏清晰、进展有序、推进高效。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协调处 汪洋


编辑:
信息来源:乡村振兴协调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