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串起产业链 临平走出新“稻”路
- 发布日期:2025-05-08 16:29
谷雨时节,运河街道双桥村水稻融产业工厂育秧中心的生产线高效运转,日均可产出1.6万张秧盘。今年,育秧中心新增了“炼苗”环节,用科学化的前期管护为水稻优质高产筑牢基础。
走进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水稻融产业工厂,一条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马力全开。工人将底土和种子倒入播种机,设备自动运转,精准完成摆盘、撒土、播种、浇水、盖土等一系列播种流程。随后,这些承载着希望的秧盘会被送入暗房,经过2到3天的恒温催芽,种子破土而出,冒出嫩绿的苗尖。工厂负责人杭翔最近更是忙个不停,短短一个月,育秧中心已接到13万盘订单,相当于去年全年业务量的九成。
俗话说“秧好半熟稻,苗壮七分收”,育好秧苗是实现高产的“第一关”。为了把好这道关,今年杭翔将“炼秧”环节加入育秧流程。从暗房培育出的秧盘不着急送给农户,而是先移至户外育秧区,经过25天左右的集中管理,待秧苗长至三叶一心、高约12公分时,再移栽至农户水田。“长到12公分再插秧,秧苗根系更发达,返青快,分蘖能力强,抗病能力也更强。”杭翔说,水稻秧苗的早期管理十分关键,尤其是根据对田间温度和水分的把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烂苗、缺苗,影响产量。在“炼秧”阶段,通过薄膜管理、水层控制、肥料追施等一系列集中管理措施,能够大大增强秧苗的抗逆性,为粮食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双桥村共有1700亩良田,过去由于附近没有农事服务中心,从外地买秧耗费时间,还增加劳务成本,村里大部分农户选择水稻直播的形式。“插秧后的田间管理需要花费更多精力,且一旦出现水稻苗抗病性差、抗灾能力弱的情况,就会造成产量不稳定。”双桥村党委委员沈洋杰说,两年前,村里建起了水稻融产业工厂,引入现代化的育秧生产线和专业人员进行运营,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了买秧的便利,机插秧苗的方式也得到广泛推广,也有效保证了粮食产量。“机插秧苗亩产能达到1500斤左右,比传统直播增加300斤左右。”杭翔说。
目前,水稻融产业工厂育秧中心不仅覆盖了双桥村的秧苗需求,还辐射到临平区约1.5万亩的水稻种植。今年,育秧中心进一步拓展了业务,新增了西湖、余杭等区外客户,预计育秧量将实现翻番。“接下来,我们还将逐步探索水稻全程化托管服务,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割的‘一站式’服务。”杭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