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区县动态

临安龙岗林川共富渔场:城乡共谱渔光曲 绿网生金润一方

在龙岗镇林川共富渔场,3100余块蓝色光伏板如铠甲般覆盖着30亩养殖大棚,阳光穿透板隙洒在波光粼粼的养殖池面,棚内鱼儿在循环水中摆尾游弋。这方“棚顶发电、池中养鱼”的生态共富鱼舱,正以“渔光互补”的巧思,盘活闲置资源,成为连接城乡、惠泽民生的绿色纽带。


村企携手 城乡资源联动赋能发展。“两非”整治后,临安4.5万亩以上池塘养殖面积复垦还田,传统水产养殖一度陷入“地少水紧、效益低迷”的困境。林坑村也曾为此犯愁:“守着昌西溪的好水,却没地养鱼;想搞养殖,又怕占了良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昊明的话,道出了不少山村的共性难题。

2023年,杭州咏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瞄准城乡协同发展契机,将目光投向了林坑村泗村的闲置地块,与龙岗镇林坑村、汤家湾村共同投资建设林川共富渔场。项目总投资超1400万元,其中两村集体各投入100万元,并给予项目首年免租支持。从次年起,村集体可获8万元固定回报;第三年起,每年享有10万元固定分红,还能参与超产利润分成,形成了稳定的“企业+村集体”城乡利益联结机制。

渔光互补 绿色动能激活生态养殖。项目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发展设施渔业”的号召,依托昌西溪优质水源条件和光伏应用优势,创新推出“棚顶光伏+棚内养鱼”的立体开发模式,构建“养殖-能源-种植”三位一体资源闭环。养殖尾水经三级沉淀、生物过滤后,直灌下游 800亩农田,降低农田化肥使用量;光伏棚形成天然缓冲层,夏季降温5-8℃、冬季保暖防寒,养殖周期比露天模式延长30-60天,真正达成“养鱼不耗净水,种田不施化肥”的生态平衡。

这种集约化陆基养殖模式,占地仅传统鱼塘的 1/5,既破解了“用地难”瓶颈,又保证水产品产量与品质,充分激活土地和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如今,走进渔场,棚顶3100余张光伏板熠熠生辉,棚内136个水产高位池整齐排列,“渔光互补”交相辉映,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此同频共振。

眼下正值鱼苗投放的好时节。7月以来,15万尾美洲鲥鱼鱼苗陆续在林川共富渔场“安家落户”。林坑村村民白宇民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尾尾鱼苗送入圆桶:“临安的好山好水,加上这‘撑伞’的棚,池里水温稳定了,鱼苗成活率都高了不少!”他身后,自动水质监测系统、智能溶氧系统、净排水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运转流畅,为“移民”鱼苗营造安心舒适的生长环境。

效益叠加 融合成果夯实绿色未来。项目建成后迅速启动招商,成功引入上海一家具备产供销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入驻,负责养殖、运营、销售等专业化环节。首批鱼苗经过6个多月养殖,到春节前成品鱼重量可达600克以上,届时将直供盒马、京东等平台,预计今年的养殖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精准对接城市高品质消费需求。

对于林坑村和汤家湾村而言,共富渔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除了村集体投资获得的稳定回报,当地村民既能到渔场务工获酬,还可参与“鱼桶领养”,按投资比例分红。根据测算,一个鱼桶保底年收入超10万元,扣除成本后,村民与运营商对半分红,每桶可获利4至5万元。项目还创造了15个就业岗位,涵盖渔场管理、冷链运输等环节,每年带动村民增收超100万元,真正让“家门口的资源”变成“口袋里的收益”,村民们共享城乡融合发展的果实。

夕照为林川共富渔场的蓝色“铠甲”镀上金辉,清流在池间低吟,鱼儿搅动一池碎银。昌西溪水携着净化后的滋养奔涌向田野,这艘“渔光互补”的共富之舟,正满载着城乡融合的希冀,在绿水青山间,稳稳驶向富饶的彼岸。

信息来源: 临安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中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