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实践站点的共富方程式:解码临平运河的“双创孵化+人才招引”双驱模式
- 发布日期:2025-07-04 16:03
- 浏览次数:
近日,临平运河国际营地成功入选浙江省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成为全省推动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之一。该站点以“双创孵化(农创、文创)+人才招引”双轮驱动,为青年提供实习就业、创业孵化的优质平台,累计吸纳超过30名大学生实习或就业。那么,这个6000余亩的乡村营地,究竟是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归,并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运河国际营地位于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新宇村,占地6000余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由径山书院与运河街道北部四村(新宇村、双桥村、戚家桥村、杭信村)强村公司共同运营。营地以“运河文化”为内核,以运河“三好”(好意、好玩、好美),运河“四小”(小院士、小博士、小浙商、小勇士),运河“三创”(科创、文创、农创)为特色,打造了150余门自主知识产权的课程,涵盖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国防教育、亲子乐园、匹克球培训等多个领域,致力于打造开放式、科技型、国际化的创新研学高地、全域共富标杆。
此外,营地还依托大运河农创园,吸引了一批高质量农创企业入驻,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通过“农创+文创+产业”模式,运河国际营地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更让运河文化焕发新生,成为临平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毕业后我便从事景区乡村文旅运营工作,这段工作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乡村缺乏的不是游客,而是少了让年轻人愿意停留的‘第三空间’。咖啡馆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既满足城市青年需求,又能带动乡村活力。”走进大运河农创园的“村咖”,“90后”主理人刘西洋正用本土农产品与咖啡豆制作特调饮品。刘西洋的咖啡馆里,不仅有用乡村自产的生姜、桑葚、枇杷等食材制作的各类特色饮品,还设置了农特产品展销区,帮助农户展销。同时,她与营地合作开发研学课程,推出“运河文化咖啡品鉴课”等创新研学产品,让她的咖啡馆成为农创园的“会客厅”。
“我们正通过包含工商税务、项目孵化在内的‘配套服务十条’,帮助像刘西洋这样的农创青年降低创业门槛,并以150余门自主知识产权课程为依托,为他们提供内容赋能。”营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她开设的“有米·YOMI SPACE”咖啡馆,打造了集咖啡、创业社群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刘西洋表示,当地的政策扶持和农创园的配套服务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杭州市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临平区的创业补贴、运河街道的‘暖心十条’,以及农创园的免租政策和配套服务等,都大幅度降低了我的初创成本,让我能安心扎根在我的家乡,并且更专注于产品和服务本身。”刘西洋解释说。
以营地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促共富。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刘宇欣,是运河国际营地引进的青年人才代表。
“营地的研学教育理念与我的专业高度契合,乡村的自然环境也深深吸引着我。”目前,刘宇欣主要负责营地课程的开发设计工作。她将心理学专业知识融入活动设计,打造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研学课程。
在招引人才的同时,营地还整合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资源,提供设备共享、创业指导等服务,让青年创业者能够轻装上阵。目前,营地已累计吸纳30余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其中不乏浙大系、阿里系等优秀人才。同时,营地与周边村社积极建立产业合作联系,形成了“人才扎根乡村、项目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
“我们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打造出一个‘中国研学硅谷’。”营地负责人介绍。营地近期发布的招募计划主要面向科技研学创业者和产业链服务商,并提供“共享流量池”和“专业导师指导”等配套服务。在“科技型、国际化”的发展定位下,这条大运河畔的青春创业带正逐步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青年返乡创业实践模式。
未来,我区将继续深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青年参与”的运作机制,以“双创孵化+人才招引”模式,打造更具活力的青年创业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