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研学“金钥匙” 打开乡村“钱袋子”
- 发布日期:2025-08-19 09:21
-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临平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重点,切准农业研学细分赛道,探索“机制牵引、研学带路、产业富民”模式,通过优化前瞻设计、拓展资源优势、创新产品供给,不断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道和共富路径。
一、优化前瞻设计,抢占研学产业发展赛道
瞄准研学产业方向。针对研学市场客户需求与承接能力供需缺口,结合甲鱼、果莲等本地产业,运河、海塘等文化资源,明确“农业研学+”发展模式。探索中小学劳动研学为主,周末亲子游、成人团建、大学生游学、头雁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1+N”发展思路,以增强消费力、复购率、传播性、全时段四大特性为目标,吸引“有效流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组织村干部赴南京、湖州等地考察,学习农村研学产业发展先进经验,拓宽市场经济发展思路。围绕项目规模、亩均税收、解决本地劳动力等要素,设置村干部项目招引差异化激励机制,激发村干部招商潜力。深化校地合作模式。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南开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共同开展项目培育、阵地建设、课程研制等工作。打造大运河农创园等乡创空间5处,入驻专业化农创团队10支,带动100余名重点高校毕业生参与农业研学项目开发和培育。
二、拓展资源优势,夯实研学产业发展基础
盘活利用规模化扩大资产效益。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级存量资产盘活行动,全面梳理村集体废弃学校、老旧厂房和配套设施用房等闲置资产。深入推进土地全域流转,积极探索承包权益的多种实现途径,实现“小田变大田”规模经营。如塘栖村盘活法根食品的老厂房建设临平区乡村共富研学中心,带动家门口就业超50人次,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超500万元。“一村一品”差异化定制研学场景。依托各村地理资源优势,打造新宇村“农创文化+共富研学”、双桥村“长征文化+粮食研学”、戚家桥村“红阳文化+中草药研学”、杭信村“农耕文化+桑蚕研学”等特色场景。体系化设计研学内容,开发到企一条线、沿运河一条线、高校联动一条线等研学精品路线6条。截至目前,已设置运河文化、高效农业、劳动实践、素质拓展等研学课程100余门。“建强团队”市场化运营研学项目。探索建立农村职业经理人运营乡村制度,围绕产业项目建设等工作,实行“多村联动+专业运营”利益联结,提升研学项目运营水平。运河街道北部四村集体合资成立杭州盛世运和农文旅有限公司,依托村集体资产入股研学公司的模式,运用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专业化营销等手段,统一运营开发村级资源。
三、完善产品供给,提升研学产业发展能级
聚焦农产丰富研学资源。结合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落地稻渔共生、稻蔬轮作等“稻+X”新型种养模式10000亩,培育果莲、甲鱼、水稻等特色农产品,打造融合产业链,丰富研学产业资源。如运河街道打造“水乡运河”稻米、新宇果莲、荷花鳖、红烧羊肉等农业品牌IP,特色农产品年销售超亿元;双桥村以“水稻”为主题量身定做农文旅研学项目,吸引考察团1200余批次。多元活动提升研学体验。充分利用大运河、田园景观等特色优势,引进白荡漾休闲渔业、麦田咖啡、欢嘻星球农场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增设休闲垂钓、野火饭、共享厨房、共富夜市等场景,举办杭州市“百名直播达人进乡村促振兴”、大运河鱼羊美食节、稻作文化节等农事节庆活动,丰富研学体验。擦亮品牌提升研学价值。积极打响“高效生态农业策源地”品牌,开发“循迹溯源”红色研学游线,联合省内高校接待全国各地头雁班、乡村CEO开展现场教学,传授乡村治理、产业经营、业态融合等思路理念,推动乡村研学提质扩容,赋能区域乡村振兴发展。运河街道4村联动打造集千人住宿、教研团建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研学营地2万平方米,目前已正式启用。